APP下载

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2018-10-21甲培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

甲培

摘要:以昭苏马场为例子,深入分析了现阶段草地资源利用的格局以及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生态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治理;畜牧业发展;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8.10.115

1 区域特征

1.1 社会经济的概况

昭苏马场的土地总面积在7.04万公顷左右,其主要产业是以农牧为主,总人口数为5982人。其中,牧业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65.96%左右。但在昭苏马场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总产值仅仅只达到了30%,其资源与数值并不符合。因此,这几点问题说明了昭苏马场的畜牧行业存在滞后性以及不协调性,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空间是有一定开发条件的。

1.2 自然环境的特征

昭苏马场是昭苏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拔最低为1800m,最高为3500m。其中平原与丘陵占地面积较小,山地占据了整个昭苏大草原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对地形地貌进行利用时有强力的制约性。

2 草原生态环境劣变的分析

2.1 养殖人员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不足,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效益的影响,没有重视合格养殖厂选址和建设过程,只重视养殖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没有种植养殖业带来的环境危害。还有就是没有采取无害化处理技术[1],对于畜牧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处理不够及时、有效、安全,导致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威胁。另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上的引导和投入不足,相关防治工作比较滞后,对于预防环境污染的工作不够重视,很多规定只是走形式。另外就是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也不强,不能监督养殖场的环境问题。

2.2 畜牧业发展的盲目性导致畜群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天然草地面积丰富,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主要饲料是天然草料,并且天然草地的草料好坏和量的多少对该地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区间内,草地的承载力有限,农民为了追求畜牧业为自身创造的经济利益,不断地增加畜牧个数与屠宰个数。不科学的发展,使得出栏数与总量之间不成正比,并且草原土地恶化问题严重,使得一些商品畜、淘汰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利于畜牧群的饲养与草料的循环利用,使草地的压力直线上升,加大了消耗,让恶化问题逐步加劇。

3 草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建立草地建设体系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之下才会让草场退化逐步加深,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是无法达到正常水准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对草场进行科学使用,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草场尽快达到正常水准,持续稳定的发展优质、稳定的饲草基地,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实施生产方式变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地利用体系

在如今的畜牧业当中,靠天养牧是最基本也是唯一的一种生产方式,过于依赖天然草地,不仅是对草地生态环境健康的巨大破坏,而且对畜牧业的生产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力。所以必须要对畜牧业的发展有一个周密的计划保证草原牧地的可持续发展,依照当地的季节规律来对其进行规划,保证季节性规律与草场之间有一个平衡状态,兼顾实施草地资源利用重组,变四季游牧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即统筹规划暖季放牧地的利用时机的确定与衔接,由于暖季放牧场重组后,具有海拔梯度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确立始牧期和放牧时段及高山暖季放牧区的时间衔接;在河谷阶地、前山地带以及山前平地建立定居区;实施科学放牧的制度,确保暖季放牧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草地生态健康,以期实现承载规模的最大化[2]。

3.3 加强草原的法制化管理,建立草原利用的保障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草原法》与《草原防火条例》,加强对草原执法队伍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并让治理的力度提高,对草原生态有破坏的违法行为一定严厉打击,让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以及利用的问题真正迈入到法制当中。贯彻落实基本草牧场制度与草畜平衡制度,根据草原的承载能力对畜牧进行分配,让草地的承载能力与畜牧的发展保持平衡的状态[3]。建立健全草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与此同时打破制约着草地畜牧业规模经营的瓶颈,由个体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

3.4 加强对农牧民的思想教育

农牧民是草场土地的主要使用者和主要受益者,而农牧民的过度放牧行为是造成草地退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应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加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使用,使全体工作人员及人民群众认识到草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充分理解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农牧民合理使用草地资源,增强维护草场生态环境的意识,使草原畜牧方式彻底改变。再根据统筹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畜牧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其中一定要让可持续发展观念贯彻落实,成为发展目标;让畜牧也可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和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牧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从而让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统一性得到改善[4]。

3.5 注重生产与生活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会对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应该增强草原畜牧生产区中生活与生产的人群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以便于在进行草原畜牧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牧民们可以自觉认识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环保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及生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与治理的时候,应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产及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对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的干预,能够高效地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情况的发生[5],并协助生产计划的方向进行及时地调整。

4 结束语

草地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占到全球陆地总面积的52.17%左右,无论是对人类的生态环境建设还是社会经济发展,草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努力提高草地的生产潜力,合理调整草地资源的利用格局,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的长远发展[6]。

参考文献

[1]朱明军.草原畜牧业现状及绿色发展模式[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 (2):22.

[2]王济民.国内外畜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J].北方牧业,2015(5):34.

[3]羊天洪.草原鼠虫灾害防控的策略[J].养殖技术顾问,2012(12):36-37

[4]狄方耀,走草路念畜经发“羊”财:关于西藏畜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国藏学,2000 (2):56.

[5]滕志刚,李佳龙,王莹.集约化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 (9):88.

[6]阿德力汗叶斯汗.新疆畜牧业发展缓慢的成因与对策[J].新疆社会经济,1997 (4):79.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阈下的互联网与生态治理
浅析轻度盐碱地整治生态工程技术
城区河道现状及生态治理途径分析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
德国生态治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政府协同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