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体现

2018-10-21支丽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性素养小学数学

支丽娟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有效载体。教师应注重用有效方法体现数学中的“美”,进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素养;主体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性质明确规定:“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小学数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的有效载体,“求美”应该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应注重用有效方法去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数学的美,这样才会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进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体现数学的“美”,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教师对“美”的渗透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师的最大心愿。从小培养学生具有“美”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对“美”的渗透,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认为比较乏味。要把这种枯燥乏味变成乐趣,首先要转变学生们的数学观念,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努力把數学的知识内容变得更有情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有效展示数学教材特点,进行“美”的渗透

小学生比较好动、好奇,针对这种特点,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教师要把相关的数学教材吃透,抓住教材特点,深挖教材之美,努力地把这种“美”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让学生欣赏教材之美,来激起学生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比如:在开始学习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时,教师可以通过一节数学欣赏课,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数学教材之美。在展现数学教材特点时,适当采纳现代信息技术,让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美感,更加突出。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恰当讲解,让学生们欣赏到教材内容的逻辑之美、直观模具的形象之美、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之美。总之,通过这样一节抛砖引玉的数学欣赏课,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渐渐乐于去学习数学,主动去鉴赏数学知识中的美,从而不断提高数学的审美理念。

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美”的渗透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整堂课没有生气,如一滩死水。当今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在整节课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适度,教师适当指导,保证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而营造动静结合,有张又驰的课堂节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归纳、讨论,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维能力。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课堂教学要扎根于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和脑等多种感官参与,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激发他们探求真理,掌握知识,钻研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最终达到发现“美”的教育目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历“美”的渗透

1.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现数学之美

通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产生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让他们慢慢变成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力。总之,让学生们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之美更深层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关于《包装中的数学问题》的知识时,通过让学生剪一剪,包一包等活动,学生们可以利用剪刀等工具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个性,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享受了创造的美感,而且也欣赏到了数学的节约之美。总之,加强创新概念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是小学数学进行“美”渗透的重要手段。

2.学生通过数学计算体验数学之美

数学运算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数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达到合理灵活。”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日常有序的数学计算练习,让他们逐渐领悟小学计算中的美学因素——法则的统一之美。

三、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审美意识

数学家卢梭认为:“审美力是完美人性灵魂,也是人性的最大乐趣,如果剥夺了我们心中对美的爱,也就剥夺了人生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创造性的方法,多加以鼓励,让学生们在审美的世界里充满自信地去体验知识的生成,进而增强他们的审美理念。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知识时,有这样一个小问题: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认为要通过测量的方法,完成求面积的任务;而有的学生认为应用接近不规则图形大小的规则图形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显然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很有创造力,他能把不美的东西变成美的东西,从而达到从难到易的转变。

总之,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美”的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之美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石,相信通过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种“美”一定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主体性素养小学数学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