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知行合一

2018-10-21蒲志举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知行合一德育教学

蒲志举

[摘 要:“知行合一”的观点早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提出来,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类认知的进步,它的概念也有了改变。针对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下文中,我将阐述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哪些方法,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使小学生在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更加顺利。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行关系]

“知行合一”的说法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认为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用于实践,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件事。“知行合一”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上,怎样避免知行分离?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1知行分离有三种现象

1.1“无知不行”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示“知”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民大众认可,也是被教育工作者认可、赞同的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和社会情况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改变,为了适应社会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进行教育工作的人不明白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纰漏,“知”都没有达到,“行”也就更无从谈起。如果教育工作者做到了对“知”的正确理解,但是受教者仍然一知半解,“行”仍然无法得到正确的实施。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程度偏低,就会导致听不明白,理解不了教育内容,在“行”的实施上就会出现偏差。

1.2“知而不行”

当小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他原来掌握认知中的经验性知识产生了冲突,他们就会表现出不认可、不赞同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也就不会把学习到的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1.3“行非所知”

当学生认同并理解所学教育内容,但是由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原因,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用对方法,因而会导致没有将所学知识完整地转化为正确的行为。在很早的时候,孔子就表达出“知”和“行”完全不一致,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知”在“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程颐也在后来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明朝的王阳明并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程颐提出的“知先行后”会导致“知”和“行”的分裂。在德育上,人们一直都在强调着“知行合一”,在德育上具有权威性的专家杜威认为道德应该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上,教师更应该注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学到的正确思想观念及道德行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正确反映,无法分离,应该成为一个整体的流程。

2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由多方共同努力塑造一个正确的氛围,以学生自己的需要和生活为出发点,在实践中理解学习到的品德,学习有关的方法,遵守社会规则,拥有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又成为一个有着良好素养、正确道德观念的公民。

首先,要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书本上的知识太过复杂,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在教材和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寓教于乐的方式和简单易懂的课本。在有趣的课堂上,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也会更易于接受,简单易懂的课本也给学生减少了理解上的压力。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本里,其中一章的标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在五年级这个阶段,学生们基本已经年满十周岁,此时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及时地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引导和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正确应对这些变化的方法,及时的关爱和呵护祖国娇嫩的花朵。身边有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他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由于时代和思想观念的不同,他总是觉得父母不理解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都会和父母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当教授到《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开展情景再现的小游戏,他通过这个小游戏理解到了父母的心情,在我的建议下,他心平气和的对父母讲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没有挨打,还受到了父母的赞扬。

其次,要用“活”的教材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真正理解“知”的含义,才能在“行”的实践中正确实行,进而一步一步从理解到认同,再到养成习惯,最后形成自己内在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底线。例如,在《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指出他们认为的不文明和文明的行为分别是什么,先发现学生们观念的正确与否,再及时去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最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行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们及时发现身边的不文明与文明行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并实现成长,长此以往,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思想观念将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貢献,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教授给学生们正确的知识,还要注意把控尺度,不能过多干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成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参与进去,而社会要做的就是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其思想观念不出现偏差,在大的方向上给出明确方向。例如,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课中,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和唱国歌,到维护祖国权益,都是他们需要慢慢学习和理解到的事情。

思想品德的“知行合一”教育需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丰富学生的境界。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件短期的事情,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让学生学习正确的知识,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将知识运用到行动中,实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育知行合一德育教学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论语》中汲取文明礼仪养成的营养探析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