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情感与创作的关系
2018-10-21郭薇
摘要:本文主要从图像学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艺术学理论,对全国以东北乡土文化为创作题材的获奖油画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地缘情感与油画创作的影响及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地缘 乡土题材 油画创作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生活在这片国土的每一个人对土地都有着特别的感情和眷恋。乡土,换言之也指“故乡,家乡”。这一词本身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乡土油画在中国油画史上真正确立地位,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画》、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以及何多苓创作的《春风已经苏醒》。这些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带有极强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这些作品的出现昭示着艺术家开始了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也标志着艺术样式从虚假的政治模式转向现实主义的传统复归。
东北的乡土题材油画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代表画家有韦尔申、王岩、刘仁杰等,他们都是活跃于当时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获奖频繁,继而引起画界的注目。同时,乡土题材在东北油画家的创作中成为主流题材之一。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王岩创作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在第六届美展中获优秀奖。画面中,作者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早春时节,农民在田野上栽种土豆的场景。整幅作品造型严谨,具有法国画家米勒一样的质朴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春天来临的时候,农民在田间播种的场景。画家借助抒情的笔调来描绘画中人物娴熟的栽种土豆的动作、日常劳作时的服饰与典型的劳动工具,等等,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昭示着画家对农民、对乡土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黄昏中寻找平衡的男孩》和《有了阳光的日子》。在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王岩不仅投入了一如既往的情感,还在作品形式与思想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更注重作品的精神深度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
1989年的全国第七届美展中又有一幅东北乡土题材作品获奖,而且是金奖——韦尔申的油画作品《吉祥蒙古》。韦尔申的《吉祥蒙古》描绘的是三个身着民族服饰的蒙古族妇女在做祈祷的场景。画中人物纵向立于画面,表情凝重而肃穆,整幅画面传递出庄重、虔诚的氛围,那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是牧民对大地的期许,也是母亲对未来的期盼。画家以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传达着他眼中生活在东北草原上的人们的内在精神,表达作者对人性、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和认同。此后韦尔申还有一些“蒙古系列”作品问世,其中優秀的有《蒙古·蒙古》《天边的云》等。
刘仁杰凭作品《风》,在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得银奖,这是一幅与韦尔申风格相异的、带有古典意味的乡土题材作品。画面的基调是轻快的,一位白衣少女迈着轻快的脚步,在广袤起伏的大地上迎风起舞;飞扬的衣角,被春风吹动的黑发,给人以朝气蓬勃、生机勃勃的美感。结实而稳定的大地,轻盈而灵动的少女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致。这是艺术家借助乡土题材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艺术家对大地的赞歌,借助艺术作品表现出人类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生命的赞美。与王岩和韦尔申不同,进入上世纪90年代的他仍关注于乡土题材的创作。1994年,刘仁杰又以《绿地》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中,画家采用凝练、概括的手法对形象进行塑造,画面营造出宁静、厚重之感,画风的改变更多的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改变。即便面对同一题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家必然要求自己寻找新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情绪和感受。
中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银奖得主郑艺,其作品仍取材于北方乡土题材。他的作品《北方》描绘的是在广袤的土地间,一群羊仿佛要走出画面,走到观者的心中。诗一般的画面,涤荡着人们的心灵;田园牧歌般的意境慰藉着人们迷茫的精神。郑艺本人说:“透过对乡土的浓厚感情,抒写平淡生活中包含的哲理……就是人的精神力量……农民都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自此后,郑艺便借助乡土题材寻找着人类的精神归宿。继作品《北方》之后,他又以东北乡土题材创作了《走向永恒》《驰骋的心》,到后来的《眺望新世纪》《广阔天地》等作品,均受到一致好评。在他的每幅作品中都存在着平直的地平线和顶天立地的农民形象。一纵一横的构图方式构成了他的绘画风格,“那些被他置身于北方旷野中农民以及田野、村舍、牛羊等生活的瞬间,已经转化为一种隐喻的符号,构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平直的地平线,在视觉上会给人以开阔和无垠之感,所以学者王宝成称其作品为“大地美学”。“郑艺的‘大地美学具有唯人主义哲学的精髓,更借鉴了大地艺术对人的精神的抽象,只不过,他把这种抽象又以现实主义的艺术还原给人本身,在具体的人身上,赋予自己的艺术精神。”在属于他的“个性化空间”中,充满的是他对黑土地的热爱,对生活在黑土地上农民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不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状态,还关注农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绘画“抓住了独特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现象,他通过这条现实主义的道路走进乡土,从而开创了一条独特的乡土路径,这也可以算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乡土样式的又一个独特话语形态。”
宫立龙,作为以东北乡土题材创作的艺术家,有着独特的视角,对乡土题材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现。他的创作借助东北乡土文化中的戏曲风格来演绎东北的乡土风情,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夸张的艺术语言来塑造和描写黑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他笔下的东北男人是结实、雄壮的,也是敦厚、朴实,甚至带有些傻气的;他笔下的东北女人则是丰满、健壮的,也是妖娆、泼辣的。在人物的塑造上,他采用东北二人转的表现手法,以戏谑的手法和夸张的动作与表情来描绘上世纪90年代后的农民形象——穿洋装,喜色彩;跳交谊舞,看二人转,这是一个对城市文明向往的群体,他们是工业文明影响下的新时代农民。画家是想借助作品表达他对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时代变迁的思考。“在广阔的山野乡村之间,他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性本身的解放,看着那些村姑、乡嫂及她们对‘城里人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质朴追求,足以引起他表现的欲望与内在生命的冲动。”
在这之后,陆续、赵开坤、任传文、林森、陈树中、周卫等画家投入乡土题材创作中。显然乡土题材得到诸位艺术家的青睐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画家对地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地域文化的滋养。
“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上来说,一定的经济形态决定着相应的文化形态。”东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而广袤,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是东北主要的经济形态。农耕生产方式的稳定,亦孕育了他们的保守性,保持着固有的自然属性,保持了乡土的原生态。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域文化趋同的时代,所谓的“原生态”更容易引起艺术家对个性与特性的关注。从地理版图来看,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处于白山黑水之间,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汉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域。“地理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格面貌。地理环境当然也可以直接赋予某些文化产品以色彩。”多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多元文化。无疑这些都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
“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了人们精神和肉体以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为,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态。”高纬度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是恶劣的气候环境,使东北的男性变得格外剽悍和强壮,他们的身姿往往更挺拔、高大;这里的女人更健康、果敢,她們的性格更加开朗、向上。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坚韧的性格,以及质朴、乐观的民族气质。东北人独特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应该也是吸引艺术家选取东北乡土题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诸位画家长久以来生活或工作在东北这块土地上,虽然有些画家阶段性地选择了乡土文化作为其创作题材,但总是不断地又有新的画家加入其中,因为地域文化是他们所熟悉的,他们深爱着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自小对东北地域文化耳濡目染,萨满教的神秘、二人转的诙谐与调侃、民间艳丽的色彩都是油画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因素,正是因为他们借用了优秀的地域文化基因和倾注了饱满的情感,才使得东北乡土题材油画在全国油画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851.
[2]王登科.守望中的乡土——关于郑艺绘画语言的隐喻与象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3]王宝成.大地美学——郑艺的艺术追求[J]. 美术,2008(02).
[4]彭肜.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196.
[5]璞石.渴望生活——谈宫立龙的艺术风格[J].美苑,1998(02).
[6]李治亭,田禾,王昇. 关东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20.
[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6-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吉林大学基本科研研究项目“《美术》视野中的东北油画艺术”(项目编号:2016QY04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薇,女,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