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剧《报社》:报人的抉择、敏锐和孤独

2018-10-21司马迹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报社编辑室邓肯

司马迹

近 日,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了一部反映新闻行业的迷你剧:Press,国内翻译为《报社》或《新闻之争》,后者似乎更为贴切,因为该剧的主线是围绕两家报纸的竞争展开的。

相较三季平均得分9.3的《新闻编辑室》,该剧目前豆瓣评分只有8.6,很多人认为前者的制作更为精良,但是后者也有过人之处,对新闻从业者真实人性的关照,让它相较谈论新闻价值和理想的《新闻编辑室》具有现实意义。

以故事的切入点来看,不管是和《新闻编辑室》做对比,还是和讲述新闻的奥斯卡奖电影《聚焦》,对比这些反映新闻行业的影视剧都更侧重新闻产生的过程,以过程来刻画新闻人。《报社》则更加注重讲述新闻人在编辑室以外的心理斗争和矛盾。

“第四权力”的现实困境

近代西方新闻史中,媒体被定义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这重权力存在的意义在于,“一个社会,不管它多么物欲横流、拜金媚俗、道德沦丧,但媒体必须永远保持着清醒和良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故事抛出的问题和推动剧情的核心矛盾在于:纸媒衰落,销量下滑,收入递减,面临生存问题的报纸,一家报社该如何生存——坚持新闻原则继续曲高和寡还是迎合娱乐化潮流?新闻人的自我期许和读者喜好之间存在着落差,但现实逼着他们做出选择:要不要迎合低级趣味?

剧中两家报社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邓肯主管的《邮报》,迎合大众爱好,走在泛娱乐化转型的前沿,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他的理念很实用主义:销量即正义,没有娱乐就卖不出报纸。

阿米娜和霍莉担任主编、副主编的《先驱报》,虽然以坚持做真实、客观的深度报道而有良好的口碑,获奖无数,但依然不得不在商业化和新闻理想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像因循守旧的手艺人,身怀绝技,寒酸度日。

钱不是万能的,但却实实在在地事关生存。更有市场化眼光的《邮报》早就不纠结,上下同心,坦然地拥抱市场,欣然接受财阀的资助,当然,也无可避免时时受其掣肘。比如当刊登财政大臣30年前的吸毒照片而导致其辞职时,财阀首脑责备主编邓肯,不该把他“欣赏的称职大臣赶下台”,如果不听话,就有可能撤掉资助,而如果没有他的钱,《邮报》面临的将是亏损。首相因批准通过涉嫌侵犯公民隐私的“谐振”计划(映射美國的“棱镜”计划)而将被曝光时,财阀老大再次以前途和钱途相要挟,逼迫其想办法制止挖到独家内幕的《先驱报》报道此事。

在面临事关生存的登不登广告这一抉择时,发行量每况愈下的《先驱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编辑会议上,主编阿米娜一宣布将在版面上刊登广告的事情,立即就遭到一片嘘声,更有正在调查广告主涉嫌违法使用童工的记者愤而离席。

在这些记者眼里,报纸是他们的荣誉,他们借助报纸“伸张正义、获奖无数”,真实和独立是报纸之所以立命的根本。虽然这份工作赚不了几个钱,副主编因为付不起房费而要与人合租,骨干调查记者因为采访时没有开车而受到线人的“嫌弃”。他们可以忍受清贫,唯独当他们赖以立足的这个阵地开始动摇,不再保有它的纯粹的时候,他们不能忍受,这样变了味的报纸还值得舍弃一切身外之物投入一腔热血吗?

揭露真相是不是唯一的标准?

有网友评论,《先驱报》和《邮报》这两家传统纸媒,一家代表新闻理想,一家代表利益驱使下的媒体现状,但是编剧想探讨的主题其实要深刻很多,虽然全剧仍然有关新闻理想和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坚守,但是透过故事背后,我们能看到编剧想讨论的绝不仅仅是这一个主题。

该剧不止在探讨新闻价值,更是在探讨新闻伦理。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是一些行业准则,位置变了,性质也会改变。邓肯以威逼利诱、侵犯隐私的方式,促成了一名女议员年轻时吸毒丑闻的曝光,葬送了议员的政治前途。比如球星肖恩·金斯利因为同性恋身份自杀,新人艾德得到了采访其父母的机会,并表示是为了“表达对其的敬意”,但邓肯认为不够吸引人眼球,于是刊出来时,标题变成了“自杀球星父母竟然不知道其子是同性恋”。邓肯的新闻价值观,对艾德的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但为了立足,他选择了迎合。

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该剧也乐于给人呈现两难的局面。虐童、恐袭可以被预测,但公民隐私会被侵犯;医疗事故可以被曝光,一向有为的负责人却要引咎辞职。新闻业的存在,到底是要拥护公众利益还是公众兴趣?两个选项看似天然对立,但在剧中没有将二者完全对立。媒体是否能够在大众的阅读口味和新闻理想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但这样做是否又真的符合“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又是什么?该剧每一集都有这样的一个隐藏得非常深的主题。

理想,使我们敏锐,使我们孤独

在纸媒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有的人选择固守新闻理念,坚持做社会的良心,有的人选择识时务地做出妥协,迎合市场,投读者所好。

霍莉对实习记者说的话代表了她的“新闻理想”:“这个世界已经乱成一团,可至少《先驱报》还想着要改变这个世界。”对于霍莉的固执和死磕,邓肯不乏冷嘲热讽:“你不必总想着让世界变好,你只需要好好生活,报道生活。”

该剧没有把新闻人的状态理想化。“无节操无底线”的《邮报》,有财团支持,员工有宽松敞亮的办公楼,精良的办公设备,光鲜亮丽的物质生活;坚持新闻理想的《先驱报》,则在老鼠横行的破旧办公楼里举步维艰。

理想的代价总是沉重,现实中,以炒作名人秘闻、“三版女郎”为主要卖点的《太阳报》虽然饱受争议,但一度以日发行量300多万份而高居英国报纸销量之首。今年7月,以“深度信源和守在门外的报道”为理念,11 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老牌报纸《纽约每日新闻》大幅裁员,这是继今年《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最终被出售)后又一家裁员的报纸。《华盛顿邮报》援引的一组数据显示:从本世纪初至 2016 年中,美国报纸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从 42万人降至18万人,报纸的衰落直接导致调查新闻和问责报道的衰落,而这是一种全球化趋势。

与《新闻编辑室》的理想主义相比,《报社》中的人物没有总是如唐吉诃德一样勇往直前,它对人物群像的刻画更为丰富和细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守、脆弱的一面,是非善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两面。油滑冷血的邓肯为了请大律师争夺儿子的抚养权而选择听从财阀的摆布,却因为良心不安而放过了泄露“谐振”计划的告密人;霍莉坚守《先驱报》的新闻理念,又在失望中跳槽去了《邮报》;《邮报》新人艾德为了选题不惜窃取霍莉的资料,最后却因为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和自责而辞职……而这些摇摆和怀疑正是真实人性的写照。

剧中两家报社的总编有一段对话。

“这个行业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使我们变得敏锐,也使我们变得孤独。”

有时候,孤独并不可耻。

猜你喜欢

报社编辑室邓肯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二)“邓肯号”远航
“现代舞之母”邓肯的爱情传奇
邓肯 家乡英雄
新时期如何做好报社档案管理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报社固定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探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报社工会优势的相关问题探讨
《兽医多立德冒险故事》将出版
编辑室
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