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凶猛取暖史

2018-10-21韩浩月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蜂窝煤电热毯火塘

韩浩月

冬 天来了,小时候没电暖气片这么方便的取暖设备,更没进过城里暖气把房间烧得像春天的房子,冷的时候就往奶奶烙煎饼的“锅屋”里跑,奶奶把干草全塞进鏊子底下,几乎没有火苗露出来供热,所谓的暖,多是让人掉泪的烟雾带来的错觉。

上中学时,有段时间学生轮班看守教室,因为总有人夜里进来偷桌椅板凳,几个孩子到半夜实在冻得够呛,就把教室里最破的课桌拆了,点起了篝火,第二天被班主任痛斥一顿,说“家贼难防”。

在住进有暖气的房子之前,最幸福的记忆,一是来自于暖脚瓶,睡前奶奶把废旧的玻璃盐水瓶灌进开水扔到我的被窝里,钻进去之后把瓶子踢到脚边,时不时用脚心触碰一下瓶子的热烫程度,从脚暖到头顶。

另外便是电热毯了。一张廉价的电热毯不过二三十块钱,但通上电之后,整张床都变得暖洋洋的,像是躺在夏天正午被阳光晒过的水泥地上。

如今家里有暖气了,想起以前乃至古人的居住环境,特别是杜甫那句“路有冻死骨”,都会忍不住打哆嗦。看《甄嬛传》《如懿传》等电视剧时,发现富贵如皇宫,在解决取暖方面,也只能用脚炉、手捧炉,还给供应的炭分了等级,只有位置足够高,才能使用最高等级的“红罗炭”。嫔妃们冬天为了争炭大动干戈,不是没有历史依据。

最古老的取暖方法叫“火塘”,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了。一群古人在屋子最当中点起一堆木头,形成的火红的炭灰就叫“火塘”,可以烤火,也可以烤各种食物。我上初中时在教室里烧的课桌,也算是对新石器时期取暖方式的一种“继承”。

周朝时期的宋国,有人在“火塘”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把“火塘”变成了“烤地”,先把火在地面上烧起来,烧热之后迅速打扫干净,人赤脚走在上面也不怕冷。据《左传》记载,宋国国君宋平公去世后,他那怕冷的儿子宋元公守靈,就有人拍马屁给烤了地,守完灵之后宋元公立刻给“烤地”的人升了官。

秦朝时,人们发明了壁炉,咸阳宫旁边的洗浴池就有壁炉设施,这样一来,古人冬天的洗澡问题便解决了。到了汉代,出现了名为温室殿的宫殿,史料记载的长乐宫与未央宫就是温室殿,通俗一点讲,温室殿就是把墙做成空心墙,用炉膛烧火,烟雾经过空心墙循环后由烟囱排出,形象地看,就是一个加大号的“憋气炉子”,也和现代城市供暖系统异曲同工。

还有一种防寒房叫“椒房”,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花椒除怪气味是可以的,但究竟有没有除寒效果,这值得怀疑。“椒房”暖和,估计更多是因为房间内壁挂满了进贡来的西域毛毯,并且还烧起了火屏风。

要说在取暖方面有什么花边新闻,唐代贵族的事可以拿来说一说,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发明了一种取暖方法,就是把手放在妙龄女郎的怀里进行取暖。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更过分,每逢冬天出行,总要从嫔妾里面挑选身形肥大者,替他在前面挡风,堪称“移动人肉取暖墙”。

在漫长的古代,取暖方式也就那么简单几种,就算到了明清时代,也只发展到了用名贵貂皮、狐皮制作豪华衣装以弥补供暖不足。在那时候给夫人送个貂,比现在给老婆买个貂,显得更有诚意。

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蜂窝煤炉盛行全国,每到囤大白菜的季节,也是囤蜂窝煤的时候。蜂窝煤球可以自制,一只铁做的模具狠狠地砸向糯湿的煤堆,排出来就是一个蜂窝煤球。蜂窝煤球我做过,讲究力度、技巧,每拍出一个蜂窝煤球,就要把模具放在水桶里湿润一下,润得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只有水分适当,制作出来的蜂窝煤球外表才光鲜好看。

据说当年岳父们在女婿第一次上门时,就用做蜂窝煤来考验他们,如果能把蜂窝煤都做得漂亮,说明这人还行。取暖的变迁,让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忘记了历史的冰冷,记得了历史的烟火气息。

猜你喜欢

蜂窝煤电热毯火塘
温暖的火塘
正确使用电热毯
景区山体被游客戳成“蜂窝煤”?
大火塘,小火塘
婴幼儿别用电热毯
火塘边的乡愁
家乡的火塘
民生·百态渐行渐远送煤工
千元掘金煤炭市场赚取黑金财
用电热毯莫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