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键盘有害物质安全形势分析
2018-10-21顾小雪杨震
顾小雪 杨震
摘 要:鼠标键盘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电子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现在废弃的鼠标键盘数量逐年增多,其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对鼠标键盘技术的发展、有害物质、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鼠标键盘;有害物质;环境污染
1 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台湾、香港、广东是制造鼠标键盘的大基地,此外,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的鼠标键盘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逐步成为鼠标键盘制造企业的聚集地。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逐年增长,计算机标配的鼠标键盘产量和销量只会比计算机的产量和销量大。
近年来,鼠标键盘的工艺技术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可用性逐年提高;
②使用性能不断完善;
③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④低价产品产量和使用性能都有所提高,购买力也在提升。
2 安全风险分析
2.1 鼠标键盘有害物质风险分析
目前许多电子电气产品由于功能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局限,仍含有大量如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等限用物质,这些含限用物质的电子电气产品在废弃之后,如处置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电子电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电子电气产品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联合制定了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相关规章,将电子电气产品的污染控制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先后制定了相关标准。
鼠标键盘属于电子电气产品的一种,SJ/T 11363-2006、SJ/T 11365-2006分别规定了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检测和拆分要求,GB/T 26572-2011标准中有规定不同电子电气产品的拆分、限量要求,GB/T 26125-2011/IEC 62321:2008标准中规定了限用物质的检测方法、样品的处理和检测,SJ/T 11364-2014规定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检验方法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筛选;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CV-AAS)、冷蒸气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铅、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比色法测定六价铬。
鼠标标准GB/T 26245-2010对有害物质没有明确规定,没有从源头控制限用物质的使用。在GB 4943-2011标准有“对设计和预定直接连接到或作为基础设备用在电缆分配系统的设备”相关规定,这些要求适用于键盘,标准规定:“有线鼠标键盘的电缆和电源电压适应能力有对应的规定”。键盘标准GB/T 14081-2010、GB/T 30091-2013已经对键盘中的有害物质做了限量规定。
2.2 废弃鼠标键盘风险分析
鼠标键盘外壳原料常采用ABS树脂、PC、POM工程塑胶、硅胶等,内部组成为电子原件。据检测数据显示,大部分鼠标键盘外壳塑料中都含有铅、镉、汞、铬、溴,但是含量都在限量值范围内;鼠标键盘内部的电子原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较高,铅、铬、汞、溴含量限量值1000mg/kg,部分数据显示溴含量超标,部分铬含量数值接近限值,铅、汞含量相对较低,镉含量限值100mg/kg,检测数据显示镉含量超标的较多。鼠标键盘作为常用的电子设备,废弃速度很快,那么废弃的鼠标键盘就成为了电子垃圾。
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的流向主要有两个:
一是通过小商贩上门回收或者通过生产厂家、销售商“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后,流入旧货市场,销售给低端消费者。
二是拆解、处理,通过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方式提取贵金属(包括金、银、铜、钯等),随意排放废气、废液、废渣,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危害了人类健康。因其绝缘性能降低、零部件损毁程度深、内含的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对人体辐射加大等,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 整改措施
①建立完善合理的回收体系。加强以地区性非法回收渠道管理,加大对地区性正规回收和处理产业链的支持力度;
②开发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新技术。推动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率;
③通过国家宏观调控,防止电子废弃物的非法流入。全面加强二手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加强“旧”和“废”电子产品量化区分,从政策上加速各地区电子废弃物良性循环;
④加紧建设本地电子垃圾处理体系。根据地区分布特点,对比较集中的若干地区或城市建立统一的电子垃圾处理基地,加强对电子垃圾重产区的治理力度,建立以点、线、面相结合的电子垃圾回收和處理产业链;
⑤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的宣传作用深入基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且有针对性的宣传电子垃圾,减少电子垃圾。
参考文献:
[1] SJ/T 11363-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6.
[2] SJ/T 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6.
[3] GB/T 26572-2011,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