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特点与启示
2018-10-21刘慧��
刘慧��
摘 要: 本文以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为主题,首先简要介绍了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接着对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的特点进行阐述,以期对中国大陆环境教育的内容选择、设计及实施有所启示。
关键词: 台湾地区;九年一贯;环境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1-0019-01
一、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基本理念
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规定:语文、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社会、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为七大领域课程,在七大学习领域之外所设立的七项重大议题为资讯教育、环境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人权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家政教育、海洋教育。[1]七大议题的设立,是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较之先前的课程标准的凸显特色。环境教育的融入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特色。九年一贯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发展;人与社会,强调社会与文化;人与自然,强调自然与环境等三个层面。环境教育的目标也明显的包含人与自己、社会及自然三个层面。环境教育议题的设立目标,是希望教学者能透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引起学生对环境觉知与敏感度,能充实学生环境永续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人与环境的互动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在面对地区或全球性环境议题时,能具备改善或解决环境问题的认知与技能,以建立学习者的环境行动经验,使之成为一具有环境素养之公民。
二、 台湾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中环境教育议题的特点
(一)注意环境价值观的建立和环境行为的形成。
在环境价值观建立上,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环境教育议题部分的课程目标第三项指出:“藉由环境伦理价值观的教学与重视,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环境态度,使学生能欣赏和感激自然及其运作系统、欣赏并接纳同文化,关怀弱势族群,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与发展。”[1]
在环境行为的形成方面,台湾的《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中也规定了九年教育中环境课程所要达到要求: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1]同时,该方案还规定了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阶段必须达到的具体操作目标。
(二)强调多学科渗透。
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规定,环境教育必须融入语文、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社会、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等七大领域课程,属于多学科渗透模式。具体地说,其中第一项目标环境知觉和敏感度的培养渗透于自然与生活科技、社会、综合活动等领域课程中。第二项环境概念知识目标中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渗透到自然与生活科技和社会领域。第三项目标环境价值观的培养则融入到社会和语文领域中。第四项环境行动技能的获得在各学科领域中渗透。第五项环境行动经验目标包括培养处理生活周围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了解国际性的环境议题渗透到社会、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健康和体育等课程领域中。
(三)以校为本,因地制宜。
环境教育课程实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各科应充分考虑学校条件、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鼓励教师发展学校本位课程,并审视规划全校总体课程方案和班级教学方案。”其次,环境教育课程内容强调让学生体验周围自然环境的美;强调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基本的生态概念;强调学生开展环境议题的行动研究,参与学校和社区的环境主题活动,多围绕着本校和本社区的问题利用学校以及周围的资源而展开研究。再次,在环境教育课程实施的策略上,社会资源进入学校,促进了环境教育中的社区和学校的结合。
三、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一)加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的可实践性。
台湾的生态环境教育通过环境实践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高度的环境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和技能,生态环境实践活动,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的桥梁。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在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我情感和行为意识的养成,“知”、“行”、“意”相分离,学生未能把生态环境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生态环境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在生态环境课程教学途径上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应是我国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完善生态环境教学策略、途径、教学方法。
我国就生态环境教育这方面,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传授为主,而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生态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应多样化,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情感态度可以采用故事法、生态环境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策略; 培养学生发现环境生态问题的能力则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课外观察法、环境课题探索研究法、資料搜集与调查等形式。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的延伸,有助于深入培养学生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接受及深入理解的程度。
(三)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台湾地区比较重视开发和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利用湿地公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会公共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与台湾相比,大陆生态环境教育存在形式化,地方生态环境资源教学内容开发不足,生态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直接影响学校环境教育效果。因此,大陆生态环境教育应加大生态环境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社会生态环境资源教学利用的程度,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提高家乡生态环境资源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台湾“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Z].2001.
[2] 环境教育学会网址:http://www.csee.org.tw/index.php.
[3] 李德拴.台湾环境教育的特色与大陆环境教育的前瞻[J].福建环境,2003(6).
[4] 张传辉,郝旭瑞.环境信息化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环境价值观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