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诗词的哲学意蕴
2018-10-21叶亚莉
叶亚莉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古诗词的辩证认识,有利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了领略古诗词精深的哲想之美,发掘古诗词博大的思想精髓,本文将以几首诗词为例,对古诗词中的哲学意蕴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 哲学意蕴
一、唯物论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动表达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首著名的描写长征、抒发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篇,突出体现了意识的作用。诗词写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机能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56个字的诗句虽然短小,但其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豪情壮志才战胜了一个个惊险、一次次曲折、谱写出一段段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意识虽然不是独立性的存在,但作为人特有的思维活动和能力,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有高度的热情同时又要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作用,又要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这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有的科学态度。
二、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写道: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赵翼《论诗·其二》也认为: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使人感受到新生的美好事物和不可阻遏的生命活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以上两首诗无疑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是永恒发展的重要观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也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更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和事物。用停止的眼光看人和事是错误的、有害的,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往往会贻误时机,或者埋没人才。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我们要敢于破除落后的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阐释
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四、哲学方法论在诗词中的现实运用
苏轼《题西林壁》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从整体出发,把各個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清代阮元的《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告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准自己的定位,争取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把不同性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水深处种菱角,不深不浅种荷花,再浅可以种稻,再浅没有水还可以长草。只要遵循这样的哲学思想,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哲学建构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代诗人于于谦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以上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体现了诗人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以上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是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当今社会,我们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先人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维系历史脉络,传承民族精神,是由包括古诗词在内的全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共同承担的文化使命。中国古诗词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丰富而又深邃,对我们认识事物、生产实践以及精神生活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新时代我们要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