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系部二级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8-10-21王琦媛
王琦媛
摘 要: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系部二级管理,剖析教学、学生以及党支部建设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从实践的视角探索和构建“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管理、教学科研和党建工作进行联合,减小了管理重心,帮助教师树立起了主人翁意识,扩大了党支部工作的实效性,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本文将对二级管理“一体化”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系部二级管理 “一体化”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推行系二级管理,同时赋予系(部)相应的职责。根据职责的需求来对人权、物权或是财权进行均衡地分配,让系(部)接受学院的科学统领,增强管理阶层与教师队伍的能动性,优化教育质量,为达成预期的目标而努力,达成“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目标。
一、高职院校系部二级管理“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管理体系”(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也被叫做“综合管理体系”或是“整合型管理体系”),指的是2个或是3个管理体系同步出现,对公共要素进行整合,2个或是更多体系在相同构架下可靠地运行。高职院校系部二级管理,也就是系部从原来以学生工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扭转成以教研室或是党支部为支撑的管理模式,促进教研室以及党支部在建设、行动上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以及党支部建设上,应当要保持很好的独立性。同时,要对系部自觉实施教改,构建教学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在系党总支的指引下,支部委员会要对本支部的相关事宜进行负责,辅助教研室主任来对教研室或是学生分会各自的工作进行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考核活动中,党支部要突出自身的堡垒地位,成为高校党员队伍的标兵。
自高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构建后,系部已变成学校管理的导向。根据总目标、教育原则,高校已成为活力四射、独立操作的办学实体。在专业建设、推进课改以及校企合作上,系部所起到的作用相当突出。明确二级管理“一体化”模式的基本内涵,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贯彻教研教育活动,培育更多合格的技术性人才。
二、高高职院校系部二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二级管理的目标定位模糊
对二级管理制度进行编制时,学校上层或是职能部门在内容方面相对比较模糊。碰到某些问题时,二级单位甚至不懂得该如何去领悟和操作。体现为如下几点:
(1)制度内容比较笼统甚至过于粗糙,条款不够详尽,很多措施都不是没有很好的操作性。最终的结局:制度内容没有少,涵盖面却相当窄。当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时,没有办法很好地执行。这样一来,制度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很多工作均流于被動的状态。
(2)制度内容不全,用语含糊、权责不对等、责任模糊、重约束轻处罚。
(3)制度内容不清晰。从根本上看,制度相当于共同信息。接受该类共同信息的群体,有助于降低在行动的波动性。若高职制度在内容上比较波动、不连贯或是经常更改,自然没有办法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严重时,内部主体的职责比较模糊,拥有的权限无法对等,在行为上也会变得混乱,无法保持相同的步调,加之注重约束,处罚不予严厉,自然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二级管理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反映出了管理体制无法顺利改革、职权模糊的情况。通过翻阅高校历年来的管理资料后可知:很多院系责任人均提及:二级管理很难全面地执行,体现为在校、院(系)部门在职能上划分不当,行政管理和院(系)在基本职能上有明显的交叉或是重叠情况,过程管理盲目地集中于校一级或是职能部门上。没有办法真正地体现出管理重心,学校和院(系)在职责、权限和权利上彻底地分离,管理职能严重地错位,降低了管理效率。如此,二级管理延长了原本的运转周期与链条,二级管理功能与优势未能集中地体现。
3.二级管理的实施存在表层化现象
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是高校管理制度的条件和基础,却无法体现高职管理制度的所有内容。制度的执行效率越高,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顺利地达成,这也是制度建设最终的目标。制度执行阶段中,出现了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过度关注制度的编制,没有考虑制度最终的执行”,该种错误的认知在高校中相当地普遍。从本质上看,它降低了制度自身的真正效力,让各项制度被迫地束之高阁,实施工作流于表层,没有任何的实践意义。
三、系部二级管理“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及探索
1.教研室按专业设置
教研室负责对本专业进行建设,同时也要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早就已经确定,教研室可以综合地完成教学改革,完善各个专业。教研室内,不少教师主攻相同的专业或是研究方向,在教学或是管理上能够彼此地借鉴、共同促进、互助提高。按专业来对教研室进行设置,有助于提升教研活动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2.支部是以教研室为载体
转变从前根据党员性质来对党支部进行划分的方法(教师、学生党支部),以同个专业中的党员建立起党支部,转变支部简单地组织思政工作,将本单位(也就是教研室)工作或是学生管理当作支部成效的考核指标,要赋予党支部应有的责任,转移管理的重心,达成预期的目标。
3.支部管理班级
教研室专注于教学和专业建设,而学生才是专业建设真正的载体。将目标、实施主体进行融合,能够顺利地完成专业建设,完成预期的培养目标。
4.根据专业来对辅导员做好分工,并纳入到各个教研支部或是教研室中
对学生而言,辅导员才是管理的核心力量。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培养教育、知识传授、心理健康以及技能培养等相关工作,同样也是辅导员的要点。将辅导员纳入到教研室以及党支部的队列后,辅导员工作也将被具体化。通过和学生之间进行紧密地联合,缩小了管理的跨度和难度。
结语
教学实践提示:高职院校在推广二级管理体制后,构建良好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市场需求,改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体化”模式增强了高校“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宗旨”的办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