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2018-10-21边防
边防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初中生物课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创新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探索创新 思维空间
一、打破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落后教育理念的束缚,学校教育过分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轻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体现,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专制式的“一言堂”,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学生也在这长期充填式教学中逐渐“适应”,也把自己视为前人知识结晶的记忆器和存储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和错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被扼杀并埋葬在成长的摇篮中。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把教师真正置于主导的地位,构建教师会导、学生会学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创新教育思想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出现,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加强相互交往;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学习活动,最大程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惊惶失措,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不能强行以教师的思想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采用批评的手段、严厉的语言、讽刺的口气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反,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联想。事实证明,想象和联想是科学家发明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它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桥梁。生物仿生学的不断发展就是人们想象和联想的结果。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求异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民主气氛、刻板拘谨、思想僵化的沉闷的课堂里,学生只是一味地唯师唯书,人云亦云,不会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所以,在生物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多想,只要想了都给予表扬。坚决改变那种坐着想了半天,想出了几个解决途径仍不敢举手应答的状况,一定要放开学生的手脚,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以平等的、民主的和友善的姿态去和学生们沟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徜徉在生物的殿堂。
三、创设探索创新的问题情境
人总是保持着对陌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异事物特殊的敏感性,并进一步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不断变换的知识分解成位无数新奇而富于诱惑力的问题,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在解决问题的愉悦中掌握相关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一节教学中讲到蘑菇时,我就在课堂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都吃过美味可口的蘑菇,也有很多同学采集过野生蘑菇,可你知道在什么季节,到什么地方才能采集到野生蘑菇呢?蘑菇是否有根呢?它是怎样长出来的?这样连续几个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就把学生一下子吸引到问题的情境之中来,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讨论和老师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去探究,蘑菇的映像逐步明朗清晰。随着问题的解决,基础知识已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大脑。同时,创新思维活动也在不知不觉中潜入学生的心灵。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师生之间就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以问题为依托,以兴趣为引线,以知识为中介,以创新为目的的创新教育过程。可见,创设适当问题情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创设探索创新的问题情境呢?
笔者认为,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问题可以直接从教材中设置的思考题中选择,有的问题则要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分层次设计,努力使“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问题情境之中。
四、提供主动开放的思维空间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讨式、过程式的教学方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开放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并适时在“动”的过程中灵活点拨、启发、引导,有计划地结合教學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趣味化。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这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向老师提问,也提倡学生间相互问答。提问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还要向教科书外开放,向课堂外开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在课堂上经常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而不是“学没学会”、“听没听懂”。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有很大的隐蔽性。毕竟创新只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和能力,它不像学习成绩那样可以看到明显的提高。因此,进行创新教育决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打好这场创新教育的持久战和攻坚战。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