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语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困境与途径探索

2018-10-21高家千刘慧敏刘现鹏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

高家千 刘慧敏 刘现鹏

摘 要: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继而“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理念应运而生,激励了一大批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浪潮之中。但是,在目前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创新创业之路应该如何高效率的走下去需要进行新途徑的探索。在鼓励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同时,需要直面问题,并优化途径,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支持国家创新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058-02

一、前言

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对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比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在各大高校考察时提出要在学校内营造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鼓励广大有志青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1)。在2018年10月15日结束的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充分肯定了此次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意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当前,创新创业实践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学子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力军,释放出了无限的创新可能。面临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

本文主要从高校重视程度、专业指导、学生主体和评估标准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存在的问题力图探索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新途径,包括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的教师建设、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操作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估标准。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工作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各大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如成立创新创业产业园,为广大学生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或者成立创新转化学院,及时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虽然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创新创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不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虽然多数高校的领导都在思想上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人才”号召,但是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如果只是机械性的执行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号召而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内涵,没有加大创新创业实践的环境建设资金投入,就会很难搭建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老师的引导。专业教师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的关键因素之一,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进行实践。专业的创新创业老师应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教师比较少,因此大多数高校一般选用相关的任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但是由于这些非创新创业专业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培训,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实际需要了解较少,只能依靠仅有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其指导作用非常有限(2)甚至还有可能误入歧途。

第三,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少。在高校中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但是由于创新创业实践本身的要求较高,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学生较少。创新创业实践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比如发明一项专利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理科基础和法律专业知识,还要有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上,高校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东西知之甚少,因此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3)。

第四,缺少有效的创新创业评估标准。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包括积极调研、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但是很多创新创业竞赛只依据选手的参赛方案进行评审,并不关注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估标准,那么学生就很难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因此,在创新创业竞赛上的比赛成果最后将沦为纸上谈兵,很难将设计方案中的创新之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新途径的探索

首先,搭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各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加大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形成一个创新创业实践的良好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有了资金支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实践直至成功;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建立创新创业基地、购买相关的实验仪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基石;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信息服务,及时了解他们在实践中的切实需求,并提供帮助。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至关重要,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有必要加强对相关指导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挑选出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一是在高校内部进行选拔,首先应该考虑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并适当的增加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在本校选拔的教师需要进一步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二是邀请社会知名的创新创业专业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将大有帮助。

第三,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性操作。创新创业实践往往不只需要单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真正实践才能出真知。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把课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就要学会多多动手,万万不可纸上谈兵。

第四,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评估标准。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审查和评估。大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一般只是体现为文字形式上的提案或项目申报表,高校教师和创新创业比赛评委进行评估时通常缺乏对其具体操作过程和应用效果的考察。细化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估标准势在必行,应该从申报、过程、结题、应用等多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使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应用到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去。

四、总结

创新创业实践已是大势所趋,面临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搭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创新创业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质性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性操作,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评估标准,才能提高广大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水平,真正在高校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可.(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7卷,(1),68-70.

[2] 吕爽.(2017).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指导[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17-221.

[3] 欧长贵.(2016).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6),7.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