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循环农业园对比分析
2018-10-21白峻豪
白峻豪
[摘 要] 建立农业产业园作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种手段,其目标是实现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资源环境优良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本文以国内数例循环农业园为样本,试探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设计中关于产业布局的设计经验,为之后的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园;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12-2
乡村振兴是我国提出的新战略,其目的在于提升务农人员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农业园能够带来大量资金和工作岗位,提高务农人员的生活水平,有助于这一战略的实施和落实。目前,我国农业园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园区选址、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关注不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务农人员个人需求的农业产业规划较少,导致农业园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建设脱节,对农业园建设参与者造成各方面的损失。为解决上述问题,注重农业园区产业的规划与设计是根本解决方法,本文试图总结国内成效可观的循环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思路,为农业园建设提供产业布局方面的经验。
1 杨凌循环农业示范园——微生物推动饲料加工
杨凌循环农业示范园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北部,其核心理念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一个循环农业产业园,其运作模式主要分为2种,即饲料化加工与微生物的处理利用:通过微生物分解农作物残体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木质素、酵类、醛、酮和有机酸等,提高秸秆的可饲性和营养价值;利用薯类藤蔓、玉米秸、豆类秸秆、甜菜叶等加工制成氢化、青贮饲料。秸秆送到农产品加工厂用于生产木糖、木糖酵、淀粉,或提取烟碱及中药原料,还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茼;稻草则可以直接作为草食性动物的食料。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在注重农业自然属性的同时着力建设农业新型设施,使得园区具备现代化气息,是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
2 五彩田园——打造文化旅游
“五彩田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东新区茂林镇,其指导战略可概括为“五个出彩、五个典范”,把“南药、特色林果、蔬菜”作为重点产业大力建设。“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可归纳为广西城乡融合生态新区“美丽田园”、“中国-东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玉林市都市农业功能拓展先行区。
“五彩田园”建设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文化及公共事业与新市民培训项目。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农业科技、休闲旅游、地区民俗和传统价值5个方面,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山水文化、旅游文化、福寿文化、生态文化和科普文化的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名片。
3 留民营——生态农业沼气应用典范
留民营地处北京市大兴区东南,北部毗邻亦庄新城,曾在2003年获批首批市级“民俗旅游村”,于2010年获批“北京最美丽乡村”,留民营作为乡村生态农业的建设标杆,其以沼气为主要能源的建设思路值得借鉴。
生态农业建设和以沼气清洁能源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是留民营最大的特点,以沼气为中心实行循环农业,以沼气站为纽带,将饲料厂、餐厅、工厂、农户和养猪场、奶牛场、养鸡场、鱼塘以及菜园、农田、苗圃、果园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养殖场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做到了提高生物能利用率的同时避免沼气渣水的处理,降低了污染。此外,留民营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与农业采摘,通过这种做法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并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利用村庄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品尝美食,领略美食文化、民俗特色。
4 北京密云蔡家洼循环农业生态园——全产业链服务
北京密云蔡家洼农业生态园位于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蔡家洼村,该农业园区打造“农业公园化、工业观光化、旅游个性化、生态体验化”的新模式。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着力于精致農业和高效农业的建设,培育有机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园内民俗旅游业发展。园区占地333.33 hm2,园区内产业以精品林果树种植为主,已建成华北最大的樱桃采摘基地。
蔡家洼农业生态园现规划建设53.33 hm2智能化阳光温室大棚,用以种植热带果树和南方花卉以及精品特色蔬果,如迷你黄瓜、樱桃番茄等,旨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改变人们对传统农业向科学管理转变的认识,打造一个具有规模、能在北方观赏南方植被和热带水果植被的观光旅游亮点。园区现已建设完成19栋温室,种植的热带水果有枇杷、莲雾等十几种,与“百果长廊”遥相呼应,真正实现“一年四季有花,一年四季有果”。园区依托农业种植,建立科普画廊,开展科普小讲堂、DIY活动,丰富园区功能、乐趣。另外,建立旅游观光酒店,与周边农业景观相结合,给游客提供“吃、住、行”全方位服务。
5 结语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我国成果突出的农业园比较注重产业发展,无论循环农业还是智能农业,都与观光旅游结合,且均有产业化发展趋势,目前已形成“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模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收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案例多出现于东部地区或是中部偏东部地区,可以看出,农业园的健康发展除了合理的规划外,还与当地发展水平相关,只有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农业园产业模式进行合理定位,才能孵化出健康高效的农业园。
目前新农村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不足是问题的重点,农业园发展也受到了影响,而加强观光农业园区产业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另外,农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2],这也是我国农业园发展的最重要问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产业园将会有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扶贫工作的持续,在解决产村相融、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务农人员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农业园甚至智能农业产业园将会越来越普及,进一步实现农村富强的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仇峰.以科技和旅游为着力点的农业园区发展初探[J].今日科技,2010(1):37-38.
[2]郭韦,饶坤玥.产村相融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县方碑村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3(11):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