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2018-10-21邓海月

健康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协同护理自我护理能力心血管内科

邓海月

【摘 要】目的:探析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CCM)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8例住院患者纳入观察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给予积极专科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应用CCM,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ESC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内科患者实施CCM,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疾病转归,且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协同护理;自我护理能力

心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主要收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急慢性心衰等患者,大多数患者年龄较大,病情严重,临床护理存在一定特殊性,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高。临床研究表明,生活因素、情绪状态等对心内科病症治疗及预后有着显著影响[1]。因而,在治疗同时需不断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预后。本文主要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8例患者的护理开展研究,剖析CCM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经临床症状、心电监护等检查确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1)确诊为心内科病症,心功能II~IV级,心脏自动复跳;(2)意识清晰,可正常语言交流;(3)对护理知情并配合。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病症、休克、恶性肿瘤、意识障碍及不配合等患者。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均为54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46~75岁,平均(56.4±3.5)岁;病症类型:冠心病15例,慢性心衰21例,心动过速11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其他4例。实验组:男30例,女24例;44~76岁,平均(56.1±3.3)岁;病症类型:冠心病18例,慢性心衰23例,心动过速10例,其他3例。在基本信息、病情、住院时间等方面,2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均行专科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宣教、心电监护、用药指导、安全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实验组同时开展CCM,具体如下:

(1)护患协同:科室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以赢得患者信任和配合,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树立良好形象,时刻注意个人言行,注意和患者沟通恰当用语,语言通俗易懂,态度真诚,并体贴、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与关怀。不得以單纯达成护理任务进行机械化服务。科室护士应把心内科病症护理注意事项、要点向患者进行讲解,针对患者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讲解、处理。同时,要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再进行宣传和指导,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2)医患协同:患者往往对临床医生依从性较高,有着很强信赖感。因而,在定期查房时,主治医生应协同科室护士参与到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护理中,把心内科病症的发病机制、原因、症状、治疗及预后进行详细讲解与分析,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并详细说明治疗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并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提升患者认知度,强化临床依从性。此外,注重患者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进行针对性护理。对性格内向者,应多进行语言交流,以调动其主动交流欲望,鼓励多表达内心想法;对易怒、情绪变化较大者,应委婉告知会对自身病情产生不良影响,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

(3)家属与患者及患者间协同:对患者开展日常生活指导和护理的同时,应告知家属在旁协助的正确方式。同时,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怀、鼓励,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在交流中给予患者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与患者一同面对并战胜疾病。此外,鼓励患者间交流、互动,学习相互治疗和自我护理心得,不断提升自我护理能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达到协同效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LVEF;同时,应用ESCA量表评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情况[3],包括护理技能、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等方面,共43项,总分172分,评分越高表示能越强。同质性信度为0.84,效度为0.90。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 )表示,以t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判断标准。

2 结果

2.1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通过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 讨论

临床上大多数心内科疾病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且复杂,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对此,为确保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在积极对症治疗同时,还需配合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

CCM模式是以优质护理理念为指导,基于患者为中心,应用既有可用的医疗服务资源,通过协同效用,调动患者临床依从性和主动牲,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在心内科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中应用CCM模式,主要从医患、护患、家属与患者间、患者间等方面予以协同,包括健康宣教、疾病治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护理。从结果看,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对照组,且护理后患者ESCA评分更高(P<0.05)。与袁丹等人相关课题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

综上而言,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CCM模式,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实现良好预后,值得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龚凤翔,段冰雪,李明珍,等.协同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05):519-521.

[2]张澍,霍勇.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40、455.

[3]张惠萍.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研究[J].健康之路,2018,17(06):216.

[4]袁丹,李新颖,葛荣玲,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评价[J].现代医学,2015,43(10):1319-1322.

猜你喜欢

协同护理自我护理能力心血管内科
协同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疗效评价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作用
健康教育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
延续性护理对高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协同护理模式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永久性尿路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在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