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让幼儿课堂学习更精彩
2018-10-21徐良
徐良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在日常教学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的推动作用。为此,笔者提出在幼儿园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技术的辅助下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枯燥的问题变得有意思,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进而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育 教学实践
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幼儿园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差距和不平衡性制约了幼儿园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结合我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对这一教育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来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拥有强大的载体形式,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图文、音频、视频、flash动画、超文本链接等多种文本,突破了以往单一、平面化的纸质课本,在信息技术这一强大功能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新鲜感,给予幼儿们独特的课堂学习体验。
例如,在开展语言课《猴子捞月亮》时,借助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功能,让学生去了解故事的寓意,引导他们遇事多动脑筋。教师在课前找好这个故事的配乐,使用生活中的常见工具水、手电筒来开展小实验,帮助幼儿们去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在背景音乐中幼儿们和小伙伴们玩水中成像的游戏,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师首先在课件上展示月亮不同形状的图片,“月亮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月亮的几种变化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月亮和猴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在配乐的背景支持下,教师缓缓讲出猴子和月亮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了让学生去理解故事中的“水中成像”原理,教师还可以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自己动手演示,让幼儿们去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多媒体的应用契合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给予了他们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体验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信息技术海量的网络资源,丰富幼儿学习内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共享功能,互联网通过互联互通将生活中不同领域的资源集合在了一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扩充幼儿课题教育资源,不要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使孩子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开展科学课《春夏和秋冬》时,利用信息技术的搜索功能教师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四季景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对四季的季节特征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由组合分成四组,分别为春天组、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让他们在课下自己去搜索资料,去收集有关四个季节的照片,如四季的植物变化、四季的服饰变化、四季的温度等。通过鼓励学生们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去开展资料收集活动,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快速抓取幼儿注意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在接受力和理解力上有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互动性元素,在形象鲜明的投影图、视频等的辅助下,引导孩子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其记忆力。
例如,在开展手工课的时候,教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堂学习的主题。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瓶子”,如垃圾桶中的饮料瓶、河流中的易拉罐瓶、饭店餐桌上的啤酒瓶等,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瓶子现象。进而教师进行语言的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瓶子,瓶子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可是人们把瓶子里装的东西用完之后就随手扔掉,随手丢弃的瓶子让我们的城市不再清洁,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小朋友们,思考一下我们能够利用这些瓶子干什么呢?”组织教学活动导入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了教师后边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可以实现以“情”入题,引导孩子们快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活动的主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革命,也让传统的幼儿园教学迎来新的挑战及机遇。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教师们要知道“人”才是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不要让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让教学活动沦落成为一个“技术秀场”,学生过了一把“眼癮”但什么都没学到。
参考文献
[1]王颖.“互联网+”时代下的幼儿园信息化管理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8,26(05):79-82.
[2]李献媛.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