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2018-10-21袁先东
袁先东
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让传统课堂焕然一新。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出发,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小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来快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一些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课堂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培养起他们对于科学的探索兴趣。
一、巧用信息技术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内容,新课导入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了教师后续教学工作的进展。在传统科学课上,教师只能利用语言、有限的图片进行新知导入,单一的表现形式无法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将所学内容巧妙展示出来,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六年级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火山和地震”教学过程中,由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现象很多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缺少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性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观看一些纪实性的视频。教师语言进行解说:“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的视频是大自然的哪种现象?你知道为什么这些自然现象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到了问题的答案,老师将其书写在黑板上——火山和地震,点出今日的学习主题。在视频中,学生们可以看到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为人类生活带来的破坏,在它们面前我们人类真的是无法抗拒。视频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吗?如果我们遇到了,应该怎么办?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相关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现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新课的导入,能够快速抓取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主动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多媒体可以再现生活中的场景,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下只能依靠书面文字的单一教学模式。另外很多知识点由于抽象性强、过于宏观或微观,小学生并不能很容易理解,这些借助信息技术的flash动画等,可以对某些现象或远离进行分步骤地演示,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
例如,同样是在学习“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包括了引导学生去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在新课导入环节展示完地震的视频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但是因为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并不直观,学生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必须发挥一定的想象力以及在一定的模型辅助下才能理解,因此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这时候,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好地震发生的模拟演示视频,让学生了解地壳下的运动,让学生明白地震的发生原理——地壳的岩层由于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形体发生了褶皱,当褶皱不断被挤压突然断裂,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地区的地壳就会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也就形成了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在形象化的视频演示下,模拟了整个地震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加强了学生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认知。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更多课外资源,扩充课堂信息量
较之于一般的平面纸质媒介,视频承载的信息量大,可以强密度地、快速地输出更多知识性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科学知识,可以扩充教学信息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后,为了让学生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保护自己,掌握一定的救生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课外的资源,如一些地震避险的自救常识,让学生们明白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可以展示一些案例,告诫学生们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千万不能慌乱,很多悲剧往往都是因为秩序混乱、逃跑时相互压挤导致人员伤亡的,再如在室内遇到地震的救险常识等。这些都是在课外知识,但是都相当重要,对于学生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教师必须明白技术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生活而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技术的使用要坚持适度原则,千万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运用,让小学科学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发展和进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阮义保.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学周刊,2018(32):35-36.
[2]刘明娣,蔡坚勇,黄莉,齐会玲.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9):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