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企业文化培养电大高素质人才
2018-10-21罗敏
罗敏
摘 要:要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就需要在学校校园文化中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并且将教育与素养教育内容融入电大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应届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成为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
关键词:融入;企业文化;培养;人才
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目前电大教育中正在开展“产教结合”、“订单教育”,与企业零距离、无逢对接,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学重心转向技术操作,有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趋势。学生就业、实习企业反馈的信息也反映出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出现学生因不能服从管理等原因被辞退或跳槽的现象,这与重视企业文化的社会氛围不相符。如何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业务技能熟练、精通岗位专业知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自我开发等现代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摆在学校面前的课题。要使应届毕业生顺利地转变为企业员工,适应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就必须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企业文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以渗透。
一、企业文化对电大教育的影响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订单教育,恰恰体现了企业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学校的教育教学应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展开。企业希望学校的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为企业做贡献。
2.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规范作用。分析现代企业员工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是学校毕业的学生。电大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来影响他们的职业文化素养,从而达到从业后能够适应企业环境的目的。
3.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源的共享,特别是知识资源,因而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在现代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难见成效,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教育与企业的内容结合起来,其中的捷径就是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二、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点
校园文化是以學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一般由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和核心。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点:
1.对象相同
在学校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是学生,而这些学生终究要走进社会,大部分融入到各个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将进一步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2.内容相通
校园文化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如家的习惯,培养学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及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效益观与经济观等。这些内容同时也是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
3.相互联系
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续。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学生平稳地过渡为企业员工做好充分准备。这种相同、相通,在一种积极文化的带动下,必将健康有效地和谐发展。
三、怎样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1.确定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企业文化
课程设置要求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并进。专业课程,要适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要适应地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不能忽略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企业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创新与就业指导》《语文》等课程。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教育。
2.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第一,注重打造“双师型”教师,安排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第二,推行毕业生的“双证制”,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紧“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紧“盯”学生学好操作技能课。
第三,各个专业还应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或“班级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在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在考试考核中、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中体现出来。
3.利用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
一方面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同时引入ISO9000-2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来建立实训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习和实践中,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接受锻炼。比如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中心,并在实训中心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走进实训中心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
4.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氛围,还能获得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利用好学校、企业这两种教育资源,才能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才能突出职校办学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