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歌声独一无二
2018-10-21王昆张建华
王昆 张建华
摘 要:王昆是我国早期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她的嗓音高亢嘹亮,演唱风格鲜明,保留着原始的芳香和浓郁的田野气息。她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的喜儿,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她独一无二的演唱风格,成为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声音记忆。
关键词:风格;音色;伯乐
以一个山村为起点唱遍神州大地,从激烈残酷的抗日战场唱到新时期的大剧院,“革命的女儿”王昆,这位用一生为人民歌唱的艺术家,这位国宝级的歌唱家,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开拓者、铺路人,是我国早期民族声乐活化石般的人物。特殊的经历,极高的天赋造就了这位个性鲜明的歌唱家。时至今日,我们探讨她的演唱风格以及她为中国音乐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依旧是极具现实意义。
一、方法之简约——“观众是我的老师”
1938年,13岁的王昆跟随家人参加了抗战队伍。战争的残酷造就了少女的倔强、勇敢和坚强。她跟随着妇救会的队伍到村庄里去动员青壮年们参军,她唱着“叫老乡,你快去把战场上。快去把兵当,莫等到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老婆孩子遭了殃,你才去把兵当”“向前走,别退后,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亡国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真实质朴的歌声总是能打动当地的农民,每次唱完都有两三个壮劳力跟她走。1939年,14岁的王昆加入了大名鼎鼎的西战团,(十八集团军西北战队服务团),在这个文化名人汇聚的团体里,“我觉得自己就像春天的小草似的,一天天长高,每天都在增长新的本领。西战团是我艺术成长的摇篮,也是我思想成长的‘母体。”①1944年西战团工作结束后,在延安鲁艺排演的歌剧《白毛女》既是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昆艺术生涯的一个高潮点。她的歌声唱哭了驍勇善战的将军,唱哭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舞台下观看的小战士泪珠如泉涌,直想冲上舞台揪下黄世仁,为穷人报仇雪恨!他们演的不是戏剧,而是自己真实的经历,是对苦难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这样的表演是永远无法超越的。至今,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课堂中,在讲到歌剧《白毛女》时,用的依然是王昆演唱的片段,因为那才是最真实,最贴近时代与剧情的演唱。这样的演唱,没有什么花哨的方法,全凭的真实情感和在民间音乐中汲取的养分。
王昆的演唱方法,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咬字。她唱的《夫妻识字》,“庄稼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咱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如同村大姐般地娓娓道来,清清楚楚,字字真切。她的声音高亢嘹亮,铿锵有力,行腔充满了中国女性爽朗、刚强的性格。所以人们听到她的歌声时,总是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这也是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叫老乡》唱完之后,为什么总有两三个人跟着她去参军入伍的理由。王昆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认为一首歌的吐字好比一个人的眼睛,吐字不清或者说一个歌者不注意字的韵味,即使有本领唱多少high c,仅能刺激观众的掌声,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成不了大歌唱家。”②唯有这种不加太多修饰,用最本真的声音将自己真情实感直接传递的歌声才会有这样动人的力量。
1954年,王昆曾到中央音乐学院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但是依照王昆在后期的采访中说到过:“初到音乐学院,按照学院老师说的:‘必须把你自己的唱法推倒重来,先失后得,最后才有得有失,不放弃自己原有的唱法是学不好的。”但大概学习了一年多之后,王昆就选择了退学,后来又经过了几年“找回自己”的痛苦过程。③
我们听到60年代王昆的歌曲《农友歌》、《社员都是向阳花》,依旧保持着她纯真的音色和淳朴的演唱风格。作家王蒙曾写到:“我问她(王昆),你唱的歌儿都是革命的呀,你大概没有唱过几首没有鲜明的革命语句的歌儿吧。她想了想,肯定了我的判断。”“她的歌儿是艺术却又不仅仅是艺术,那是革命的尖兵,革命的号角,革命的鼓点。她歌儿具有一种时代所赋予的神圣和庄严,具有一种象征性。”④
王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歌唱家,她说:“我的老师是人民、是观众,观众喜欢不喜欢你,他们喜欢你哪儿?自己要去慢慢去体会,这样你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走。”⑤她的老师是民间的歌曲、戏曲,田间地头的百姓,一起作战的战友,还有生活给予她的磨练。她做到了一个好的歌唱演员应该做的,咬字清晰,声音嘹亮,本真纯粹,把歌曲唱活、唱出生命力。虽然并没有系统科学的发声理论支撑她的表演艺术,但她是自成一派的。即便是后来她收了那么多徒弟,但她的独特音色没人能学得来。对于歌曲的处理,她也是加很少的修饰,似一块天然璞玉般散发着自然的美。越简约、越动人。
二、音色之纯真——真实纯粹的自然美
王昆的歌声高亢嘹亮,运腔简单平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音色可称之为“全真派”的。当我们今天从CD中听到她的《叫老乡》、《农友歌》、《社员都是向阳花》时,依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大汗淋漓地田野里,热气腾腾的生命力在飞扬。不管歌曲有多高多难,她都保持住了自己的真声色彩,并且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自然淳朴。这恰恰是她歌声动人的根本。《农友歌》的高音到g2;歌剧《白毛女》中的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歌曲的前半部分都是在高音区盘旋。而王昆并没有混以假声,她的歌声如有力的板斧一样,到了高音不假思索,直冲云霄。可能有人会质疑,这样用真声去唱是不是会毁掉嗓子?但王昆在后来的一次访谈中说道,“1945年到1946年在张家口演出时,我曾有六天中演九场《白毛女》嗓子不坏的记录。(除感冒生病外,我不记得曾有哑嗓子的记录)”⑥
在目前的声音训练中,像王昆这样的真声唱法已经几乎没人敢去尝试。在各个声部的训练中,换声点的解决是高音能否解决的关键要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而混声唱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会掩盖人本质的声音色彩。有心的人会注意到,似乎男歌手的声音还比较富有个性,女歌手的声音则比较难区分。这是因为男声在训练过程中,还较多地保留了真声的色彩,而女声的训练,则混入了过多的假声,甚至在中央C的时候都不能用全真声,因为那样太白,会影响后面到中高声区的过渡。混声唱法扩大了音域,却丢了最本真的嗓音,而这个恰恰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每个人的嗓音生来都不一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区别。所以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很轻松地听出对方是谁。这就是每个人的声音标签,如面部五官一样,可以作为识别区分的一个指标。所以,在王昆老师离开我们的时刻,每每重温她的歌声时,我在想,声乐教学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尊重每个人本来的音色,并将这种不同发挥到淋漓尽致?还是如工业化流水线一般,造出“相同的产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王昆老师般的朴素自然,在我看来,倒是当今文艺界最需要的声音。
三、“放排炮”的伯乐
1982年,王昆被任命为东方歌舞团团长。因为文化大革命中被划为中央文化部直属文艺团体第一号现行反革命分子,她有整整十年没有机会在舞台上唱歌。待粉碎“四人帮”后,又忙于东方歌舞团的行政事务。⑦虽然有20多年的时间人们没有看到她的演出,但这期间,王昆推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歌唱家。按她自己的说法,这叫“放排炮理论”。“在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上,我有一个思想,就是要‘放排炮。因为‘排炮有力度,是单个炮力所达不到的,影响与效果也不同凡响。常言讲的‘排炮是同一规格的,而艺术的‘排炮是要求每一个‘炮手都应各有特色,进而形成中国民族声乐的‘排炮,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⑧远征、郑绪岚、成方圆、朱明瑛、牟玄甫、程琳、郭蓉等歌手,都是在王昆担任东方歌舞团团长时,成长为大家熟悉的歌唱家。歌舞團的演员都各有特色。远征像是一幅大红大紫的年画,郑绪岚像是婉约含蓄的工笔画,而朱明瑛则是演唱和形体动作都非常协调,构成她们不同的特点,获得观众们的欢迎。⑨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系统地学过声乐,有几位还是工厂车间里的工人。几十年来,王昆收了不少学生,她不仅不收学费,还经常负责贫困学生的食宿,一直不遗余力地发掘人才。
1989年,退居二线后的王昆忙于各种演出和社会活动。在“东方华夏艺术中心”的全国巡演中;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评委席上;在国家大剧院纪念王昆从事文艺工作七十周年而举办的师生演唱会中;在东方演艺集团排练厅的歌剧《白毛女》的排练现场上……人们总能看到王昆忙碌的身影。王昆讲:“不管世界上是否有80多岁的人还在舞台上演唱,反正我现在还是在舞台上坚持。”她说,无论什么大事,对她来说可能都是小事。无论什么小事,对她来讲可能也是大事。一个女性,具有如此之气度,一个女演员,具有如此之豪爽,十分难能可贵。⑩2012年王昆老师获得了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奖金一百万元。她把钱全部捐赠给了她的家乡河北唐县,设立了“唐县优秀寒门学子王昆助学基金”。
王昆一生的代表作品题材很简单,就是革命歌曲。而恰恰是这点,也成就了她鲜明个性的演唱风格。纵观当下的民族声乐,歌手都喜欢跨界,美声、民族、通俗都要唱,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声音能力和歌唱本领。但细听便会发现,没有一类能唱到点子上,唯一能炫耀的就是什么都能唱。其实歌手们还不如沉下心来,像王昆这样的老歌唱家学习,就唱一种风格,就唱一种题材,可能说不定还真能成为自己在歌坛上的立足之本呢!
我不禁想到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篇文章,一些科学家呼吁种植农作物的时候,用最原始的种子。为了提高产量,今天的玉米、小麦、蔬菜都已经没有了几十年前的美味。而杂交嫁接的蔬菜水果虽然好看,却总是觉得不伦不类。就像我们今天的声乐艺术一样,是否能给歌手们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展每个人声音的纯粹性和独有性?
王昆的歌声就像是早期的种子,保留着原始的芳香和浓郁的田野气息。这种纯正的果实和声音不会再有复制的可能。王昆的歌声独一无二,她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声音印象。若干年后,当人们再谈起这位伟大的歌唱家时,依然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她的歌声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特征。借用茅盾1979年为王昆所作诗歌为本文结尾:“早岁歌喉动八方,延安儿女不寻常。新人旧鬼白毛女,陕西江南大垦荒。白骨妖精空施虐,丹心兰蕙自芬芳,若非粉碎奸帮四,安得余韵又绕梁。”?
注释:
① 宁静.听王昆讲那过去的事情[J].中国艺术报,2005,8.
② 晓殷.还是要坚持“百家争鸣”—老艺术家王昆女士访谈[J].艺术评论,2004,10.
③ 同上
④ 王蒙.不老的王昆[J].音乐生活,2007,05.
⑤ 张蕾.王昆—我的老师是观众[J].音乐生活,2009,12.
⑥ 同②
⑦ 丁帆红雨.一位老歌唱艺术家的终生追求[J].党史纵横,1996,12.
⑧ 同上
⑨ 高峰,王昆.民族声乐教学要注重风格多样化[J].中国艺术报,2009,2.
⑩ 李燕杰.王昆老师的故事[J].教育艺术,2007,07.
? 王建柱.王昆:为人民放歌[J].晚霞,2011,07.
作者简介:张建华(1981-),女,山东烟台人,硕士,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