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校内外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018-10-21张隆隆

黄河之声 2018年16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摘 要:当前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即要突出校内舞台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还要加强校外实践环节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开拓校内与校外两种实践课程资源,形成校企合作,校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创设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得到专业历练与提高。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校内外合作;培养模式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如果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突破传统单一的以校内实践为主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培养方面即重视校内以突出专业表演为主,兼顾活动组织、节目编排等方面专业技能的舞台实践,又充分强调校外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中社会音乐教育教学、音乐艺术管理、音乐制作与创编等方面的多元职业实践。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未来职业倾向,在学习专业技能和校内实践的同时,走出校门,参与更加实际的社会实践演练,在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中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促进更有效的学习,从而通过实现校内外互补性实践教学使学生适应多元化的就业环境。这种探索有利于高校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校内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除了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要具备较高的水准外,还要认真学习与音乐表演相关的课程,如节目编排、活动策划、舞蹈创编等课程,积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综合实践能力。学校要引导和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今后就业的方向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拓展课程学分修读,如教育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及传媒技术应用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教师资格证及音乐类的职业资格证,为将来能够从事教育类工作、企事业单位文艺工作、电台电视台、演艺策划公司、艺术培训类机构讲师及管理者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要加强对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舞台实践教学培养,为学生尽量多的创造各类比赛与演出的机会,实现教、学、演一体化,让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通过不断参与演出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参加舞臺实践表演来提高诸如舞台表现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等专业综合能力。

要实现教、学、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整合表演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挥教学资源整合的作用,科学合理组合好教与学的知识内容,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演艺活动,创新演艺联动教育体系及演艺基地建构等音乐表演教学平台,强化音乐表演艺术演艺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表演能力开发,创建全方位开发音乐表演专业能力的合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融入校园文化,联手区域文化的教、学、演的教学模式[1]。

笔者所在高校,在学生舞台表演实践课程安排方面,专门安排了实践表演类指导课程,由专业教师通过实践课来指导学生深度挖掘和提高自身的音乐表演能力,精心打磨音乐专项能力,为登台表演做充分准备。在具体舞台表演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采取了建立演艺工作室的模式,吸收和培养在演出活动方面组织和策划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再由工作室来承担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实践的具体演出安排。工作室下设策划部、组织部、舞台灯光音响控制等部门,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由工作室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周周金钟声”的实践演出活动,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创造了较多的舞台实践机会。每周一场的音乐专业表演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并能够通过舞台实践来提高表演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等综合能力。学生表演机会的增加,提高了演出质量,增强了学生表演的信心,这种自信的心理在教学和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音乐表演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校外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历。

音乐表演专业在实践环节的形式与内容上,除了原有的舞台艺术实践外,应增加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到企业、社区、艺术类培训机构做一定时期的实习助理,这类实践经历有助于学生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按照以往的观念,音乐专业人才面对的是舞台特定的人群,相比之下,到企业、社区和社会培训机构做组织、策划、管理和培训工作似乎不应该是所谓高级音乐表演人才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几乎对准的是国内文艺舞台以及特定的观众,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也仍然局限在学校之内进行,学校几乎很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到能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地方。然而这些地方正是现阶段对音乐人才需求量大的地方,是音乐学院应该着重开发的能够让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地方[2]。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高,国家也在大力倡导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类产业。在此背景下,音乐产业可谓是种类繁多、数量众多,有各类音乐培训机构、音乐演艺产业、互联网音乐等。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就业选择面比过去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学校的培养思路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音乐综合类人才需要的现状,要和社会需求接轨,不断加强校外实践环节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创设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中得到历练与提高,完成在学校内无法完成的各种实践课程。例如在音乐制作类公司可以接触和运用到较先进的音乐制作设备;在音乐培训机构可以学习到培训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相关管理类知识;在演出公司可以通过各种场合的演出活动积累舞台经验,提高相关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场地布置等综合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与多个音乐类产业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基地。例如与美育儿童音乐舞蹈广州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学校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美育会定期到学校开展儿童音乐课程的介绍和培训,拓展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当前儿童类音乐舞蹈培训类课程有最新的知识储备。学校也会安排有意向的学生定期前往美育在广州的培训机构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和美育的老师们一起开讨论会、做活动规划、教学课题备案等;可以在专业的教室内陪学生游戏,在快乐的音乐教育中分享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与成长。通过与有经验的老师们共事交流及参加美育专业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拓展学生将来就业和创业的知识面,为将来的发展积累经验,有效弥补了学生在学校内学不到的社会实践经验。

加强校外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历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的艺术实践和辅导让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漫长地等待登台表演,到主动勇敢地走向社会大舞台展示表演和教学才华,这是高校音乐教育“新时期复合人才”培养从量变实现质变的必经途径。走向社会的艺术实践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构架起一座与社会直接联系的畅通无阻的桥梁,真正完成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链接”。这种美好的对接不仅是激活学生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的“强心剂”;也是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当下真抓实干,完成“新时期复合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3]。

三、结语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与过去面向特定舞台表演的培养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更加多元的社会音乐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学校、教师、学生都要适应和顺应这种发展变化。新的培养模式需要强化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构筑起学校与社会、企业文化合作的创新平台,开拓校内与校外两种实践资源,形成校企合作、校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与社会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并把演艺实践和校企合作的体会、经验和成果融入到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总结提升为音乐表演教学的研究性成果,从而形成音乐表演的特色教学和人才培养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当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它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又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宏伟.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

[2] 郭建民 等.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06.

[3] 郭建民 等.三个“链接”—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中国音乐教育,2014,06.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外互补性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17011)

作者简介:张隆隆(1980-),女,青海西宁人,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