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解析

2018-10-21吴京桥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吴京桥

摘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的权力、“想”的时间和“做”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的数学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因为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进而主动学习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呢?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浅谈,希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充分探讨科学、合理、实用的教育模式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时,应对创设的问题情境做出一定的限制,充分确保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好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针对性

通常而言,教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在新课程开始的时候进行创设的,希望能够通过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方式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加以引导,使学生可以充分根据问题情境展开相应的思考与分析,并能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以及了解后,找到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该部分的知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时,应注意该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使得学生在通过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后,可以有效找出正确的解答思路,否则的话,不仅没有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还很可能会因此而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开始对小学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现象。

(二)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儿童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难以控制自身的注意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时,应对问题情境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趣味性能够充分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

(三)层次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知识性、层次性的学科,教师在展开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该教学方式是否具备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具有衔接性,在通过讲述一个问題后能够衔接到下一个问题中。即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入到另一个知识点中,进而使得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能够更好的认识、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创新问题情况的方法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人教版对数字“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实践来巩固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人教版本一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人教版六年级《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探索数学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现状以及学习兴趣,依照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适当在课堂中营造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在这一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或者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92-92.

[2]李晋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14):98-98.

[3]王元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J].神州旬刊,2016(8):86-86.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