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认式”课程改革研究

2018-10-21马娇玲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马娇玲

摘要: 运用科学化与模式化的方法,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体认式”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成长。

关键词: “体认式”模式课程改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质量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18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金课”第一次被写入教育部文件,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此可见,提升课程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有质量的教育刻不容缓。

提升课程质量,要在老师备课和上课上下功夫。教师是艺术家,教学形式要进行再创作,要体现教育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学要“以学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良教学模式,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开展互动式教学。本文作者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际,提出相关课程的改革思路,旨在加强本门课程的有效性

一、课程定位

《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人生、理想、道德、职业、家庭和法律等知识为基础,对大学生角色人格成长进行综合性教育教学的课程,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法律性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把知识转化成大学生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门课程具体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的理论性不强,大一新生比较容易接受。

(2)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思想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3)突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4)教师的教学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进行教学中才有说服力。

二、课程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逃课、低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学生获得感不高,教师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需要进行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现代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的新出路,以解决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明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据本门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一门真正能打动人心、影响学生的课程,真正让学生感到高尚。一方面,大学生在毕业以后即将成为社会的一员,大学学习就是为大学生将来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做准备。另一方面,人格的成长、成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成人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将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改革的实践中得以体现。

为此,本门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大学生角色人格教育为目标,以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模式化为改革思路,对大学生进行观念、能力和品格、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力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体的设计思路是:从教学内容的方式和手段改革入手,设计出“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体认”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围绕本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清楚地认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的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学习,而是在教师教学引导下进行的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体验式学习。

三、课程实施

“体认式”教学模式是体验式教育和认知式教育的总称。体验式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者创设活动情境,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去参与、体会和领悟知识。认知式教育是指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法律等方面的理论教育。通过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教学。以“体认”为主线的课程设计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认可、认同,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能力。首先,课堂专题式教学。把课程内容分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等几大专题,通过教学,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所要求的程度,这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实践体验。实践体验分为课内引导性体验和课外独立性体验。课内引导性体验是指在课堂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运用微助教、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APP翻转课堂,或者通过小演讲、新闻播报、辩论赛、小情景剧、微电影、课件类比赛等方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课外独立体验是指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演讲比赛、红色之旅、青马工程、学生社区服务、思政微信公众号征文比赛、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体认式”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四、课程评价

根据课程的性质,确定以促进学生的角色人格成长为教学宗旨,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格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要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目标和评价的内容来设计,并引导学生按要求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有效性。通过“体认式”教学改革,学生能够提升学习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确立成长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法律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获得智慧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