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2018-10-21张诗婷张岭江
张诗婷 张岭江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国内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加剧了环境污染,生态景观建设已成为未来景观设计领域发展趋势。由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好与湿地公园的含义,并结合贾苏克·科欧(Jusuck Koh)生态美学三原则,提出了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对打造既符合生态美学标准又富有生态优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审美认识;生态美学;景观设计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运用水方面更加自如,具有弹性。使城市下部构筑物能像海绵一样存水,蓄水,挤水,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降雨及自然灾害[1]。2014年,国家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标志着海绵城市的推进与建设正式列入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与建设的计划内容之中。而作为海绵城市发展作用的重要依托,城市湿地公园在蓄水、净水、调节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基于海绵城市思路的建设基础上,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既维护区域内的水体平衡又兼具景观设计美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海绵城市”与湿地公园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城市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3]。但由于先前技术或设计的不足,城市中多数地面铺装材料都采用沥青或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导致城市地表不透水情况非常严重。当雨季来临,这些地表不透水层无法自主呼吸,自然調节,如果将所有的排水压力都依靠城市排水设施,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从而影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4]。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城市未来地面铺装材料的设置提供了新方向,也为未来智能化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机遇[5]。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湿地生态特征,是兼具生态调节和休闲娱乐的主题公园[6]。它能够调控城市地表及地下水,在降雨量较大时可以储蓄降水,减缓城市洪涝,因此被称为“城市的蓄水库”。同时湿地公园所储蓄的降水可以为园内植被或周围的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也能保持空气湿润,提高环境质量,为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湿地本身也能对地下水起到净化作用,通过其特有的土壤、植被及微生物,可以将水中的杂质、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过滤掉或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转化,使水体质量得到改良。
而海绵城市旨在建立一个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协调组成的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综合降雨、地表径流、地下水的情况,通过特殊的材料,合理的进行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生态环境。而城市湿地公园是供人民休憩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两者结合的景观设计策略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海绵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原则
海绵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需兼顾海绵城市集水、储水、净水的特点以及湿地公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国外学者Jusuck Koh将人类与环境视为一个系统,追求“与人、与语境结合的建筑和景观”,在对统形式美学扩展,广泛吸收东方建筑美学基础上,他提出了“包括性统一”、“动态平衡”、“补足”美学生态范式三原则[7]。
①包括性统一:人、场所及精神需要统一,即在海绵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需在满足水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将景观主题及及其应用切合,所营造的空间形成一个具有精神价值的三维环境范围[8]。
②动态平衡: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允许建设形式的不对称,同时因地制宜,动静结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动态景观。
③补足:“补足”观念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即麦克哈格所倡导的“设计结合自然”思想,让自然和景观来补足人类与建筑[9]。也就是采用自然材料达到节省材料及能量的效果,而且可以将自然的象征意义带入公众意识中。
4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将大气降水、地表径流通过人工改造汇入到周边湖泊、溪流等水体的过程。不仅需要考虑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植被情况,还需根据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采用新型透水铺设材料或蓄水净水技术,设计符合生态美学标准且富有生态优化功能的公园景观。
4.1 空间营造
为了更好的反映景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文化及场地意境,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设计者需要在充分调查场地属性的情况下,包括其蓄水能力、蓄水通道、工程地质条件等,通过设计秩序,设计符号或者特殊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场地的主题,以达到符合人们审美认识的,能产生一定美感的,或开阔舒适、或新鲜刺激、或精神慰藉的不同的空间意境。例如,德国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在水体利用和景观设计中采用了如下策略:广场中心水池底下设置有地下水箱进行蓄水,水池内水体也可通过特殊的装置进行分层处理,水质较好的水体作为景观用水供人们欣赏,下部有些浑浊度的水用于如厕冲水和场内植被灌溉用水。由于广场内水量丰富,主题被设计为热带雨林艺术风格,广场周边种满了热带植物,比如椰子树,围绕水池中心还设计了一片沙滩,供人民休闲娱乐,水池设计也很具艺术感,通过流域水文图的设置,强化了场地特性,水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从高点流向低点,形成具有波形结构的韵律感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产生水与人互动的多样化趣味空间。
4.2 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个体成分,包括地形、地貌、水、植被、土壤以及建筑物等。在进行海绵城市景观要素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好地形地貌及当地植被,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段,铺设不同线条、颜色的透水瓷砖或透水混凝土,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一部分用于植被养殖,另一部分进行蓄水待需要时再用。植被也可以进行移栽、剪切或加植形成具有视觉层次的休闲空间。场地水体可利用好地形地貌,通过高点与低点的高程差,设计成阶梯状流水或小型瀑布等形式,使人们能触摸到流动、降落、飞溅、薄膜等不同形态的水体,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4.3 景观序列布局
在序列布局上,道路、边界、节点、构筑物等有形、无形元素由路径连接,构成了人的空间体验、场地印象。湿地景观为了带动人们的感知器官和兴趣,可以结合点、面、线循序渐进。首先设置吸引人注意的入口或者路径,保证其可达性和可识别性。然后,在公园中心或深处建立水池既可作为景点,亦可用于蓄水,为了美观,水池可结合周边植被设计成具有下落、高起、曲线等不同形态,建立具有趣味性的视觉点。自然或者人工构筑的水景可形成雨水景观中的重要节点,深度上可以从深到浅至表面水膜,存在形式与规模上有湿地、池塘、湖泊、水池、小瀑布、喷泉等,从驳岸形状、类型分为规则水体与自然式水体。在湿地尤其是湿地公园中,建筑物的屋顶也承接了大量雨水。在空间上,公园内建筑物可设计为当前流行的绿色屋顶,即在屋顶设置绿色植物及可供其生长生存的基质,同时结合防水膜,当有大气降水发生时,雨水中的一部分可被植被所吸收,储留,另一部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重新回到大气,同时屋顶由于采用绿色设计,乍眼望去,与湿地公园融为一体,十分美观。
5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并且分析了湿地公园景观自身的特点,相关设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分析探究海绵城市地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在湿地公园设计中,从而保护好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海绵城市中景观设计的美学观念本质上是愉悦体验中的精神生活,能一步彰显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需从人类精神生活出发,设计出自然、人性、艺术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其在完成普通绿地的基本功能之上也能发挥滞留过滤、净化传输、储存利用等可持续雨洪管理功能,符合人们的审美,更能体现出城市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荣东.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 治淮,2015(11):59-60.
[2]车生泉,謝长坤,陈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2015,31(6):11-15.
[3]彭小芳. 广州城市湿地的小气候效应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 2007.
[4]黄大明. 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以丽水市秀水名都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7,33(4):132-13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 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32(4):224-227.
[6]孙琳然.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2016(22):100-100.
[7]卢树彬.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 城市建筑,2016,32(20):208-208.
[8]程相占. 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J]. 文学评论,2009(1):69-74.
[9]荆红卫,华蕾,陈圆圆,等. 城市雨水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J]. 环境化学,2012,31(2):208-215.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