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2018-10-21莫畏王云竹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长春

莫畏 王云竹

摘 要:近代长春有“森林城市”的美誉,以高绿地覆盖率和完备的城市设施闻名。通过对长春近代城市公园的整理,归纳其发展历程和特点,结合最新的长春市政府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议将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融入到长春市新的城市规划中,扩大长春市城市遗产保护的范围。

关键词:长春;近代城市公园;城市遗产

1 长春市近代城市的发展沿革

长春属于外力冲击和内部应变下相互作用的近代发展的典型案例,自中东铁路铺设开始为城市近代化的开端,将近代长春城市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边疆集镇时期、日俄殖民主义时期、伪满洲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年期间,日本殖民者进行了三次系统的规划,分三个阶段:第一期建设阶段是1932年3月~1937年12月,主要是对城市用地分区、公园绿地系统、路网结构、城市卫生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第二建设阶段是1938年1月~1941年12月,日本殖民者设立“新京”特别市临时国都建设局,在市政公署新设公园科,以建设公园绿地系统为主要规划内容。第三阶段是1941年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无暇顾及“新京”建设,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并未全部完成。这三个阶段被动的开始了长春城市及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日后长春市城市的基础框架,长春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居绿化率最高的城市,被誉为“北国春城”,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

2 长春近代城市公园的兴建和特点

2.1 长春市近代城市公园的兴建

1898年,沙俄政府攫取中东铁路修建的权力,开启了长春近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开端,建造了长春第一个近代时期的公园——俄式公园。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满铁路的开发管理权,长春成为中、日、俄的冲突地段,日本接管后对满铁附属地进行了系统规划,由于深受西方公园运动影响,进行公园绿地建设。同时,中国政府受到满铁附属地城市规划的强烈刺激,对商阜地地区进行街区规划,并兴建了中国公园,这是民族主义精神的体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政府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对长春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这时期是长春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的高峰期,修建了牡丹公园、顺天公园、黄龙公园等多种类型的城市公园。

2.2 长春市近代城市公园的原因

(1)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期间西方新的规划思想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其中田园城市理论、巴洛克规划理论、城市美化运动等,由日本殖民者学习和修改后在伪满洲国的城市建设中进行实践。

(2)气候条件的影响。长春居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地区温润区区向亚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时的长春属于未开发的边疆地区,黄沙漫天,空气干燥。日本殖民者对于长春的气候条件难以适应,从伊通河引水进入城区,一是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同时为在公园中建造人工湖,增加空气湿度。

(3)满足生活闲暇的娱乐需求。日本殖民者为彻底将长春变成日本的扩张领土的一部分,组织鼓励日本民众移居长春,规划整饬的街道,修建城市公园,满足城区内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高绿化覆盖率以及配备系统先进的城市设施,在日本人的居住区内采用冲水式厕所,不仅保障城市生活质量,也吸引了更多日本人移居至此。

(4)殖民者为达到其政治目的。日本侵占长春后对长春进行了全面规划,开启了长春近代城市发展的大门,形成了长春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1932年3月,将长春设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并更名为“新京”,其定位是消费型的“政治中心”,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对内笼络民心,对外为宣扬国威之重要途径”。

(5)近代日本景观设计理论的试验。1937年,折下吉延被任命为伪满洲国建设部门的顾问,他曾在1919年去欧美等国家视察学习,归国后提出“联络式公园”提议,这种形式在新京的公园设计有所体现,白山公园、牡丹公园的的楔形设计,结合大同大街、顺天大街等形成的林荫大路的道路截面,及在规划区域外围和伊通河两侧的绿化,形成了完整城市的公园绿地系统。

(6)商阜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满铁附属地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对当时的中国政府造成强烈的刺激,为了殖民政府抗衡,决定在中国政府兴建的商阜地区内进行街区规划,并修建了一处公园,名为中国公园。根据《长春地名》记载,该园占地面积约2.8公顷,内设八角亭,名为“凌风亭”。

2.3 长春市近代城市公园的特点

从1989年到1933年的35年间,长春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中公园绿地的建设是发展的重点,长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中水系的改造和利用。长春市近代公园的主要特点是大多为亲水公园,利用原有伊通河的支流,将引伊通河的河水进入城区,修建堤坝围堵沟渠形成人工湖。如西公园将头道沟的河水引入园内,又称为头道沟公园。长春市区内的公园大多以此改建,充分利用了城区内头道沟、黄瓜沟、老虎沟、兴隆沟这四个原有的支流。

(2)城市中高低地势的利用。长春市城市规划中,公园的选址合理利用地形,将地势高的地方修建为广场,地势低的低洼地区及原有小河流的地区通过人工改造,形成亲水公园。

(3)楔形公园的景观设计。白山公园(现杏花村公园)、牡丹公园(现牡丹园)与传统的公园形式不同,采取楔形公园的设计,与城市道路绿化形成了完整的带状公园绿地系统,。这种公园形式,与当时设计的林荫大路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交通流线,使整个城市处于一个“大公园”环境下,增加了公园的开放性。

3 长春近代城市公园的保护和发展

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这些城市公园成为了长春城市发展无声的见证者。目前,长春中心市区内历史遗留的近代城市公园共有9个,其中南湖公园、胜利公园和长春动植物园已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春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共有6处。相比历史建筑,这些公园在城市发展的过程里,更多时间地为长春民众所使用,深受市民的喜爱。而长春目前的保护政策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保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对历史街区进行划分和保护,主要针对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建筑。对于历史街区中的4座城市公园,要求是保留和形式不变,而这些近代公园在城市不断地发展中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缮,不断被占用、改造,修建时期的蓄水功能及与林荫大道形成的绿地系统也逐步消失。

2005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中首次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参照2015年联合国建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中内容,“城市景观方法旨在维持人类环境质量,在承认其动态性质的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用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社会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该方法将城市遗产保护目标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其核心在于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今世后代的需要与历史遗产之间可持续的平衡关系。”对于市区中的8处近代城市公园作为长春市的宝贵城市遗产,应扩大保护范围,更新保护的方法和原则,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规划。

4 结语

通过对长春近代城市景观发展的梳理,总结长春城市景观发展的特點,在城市的更新和开发中,保留和保护原有的历史城市景观,拒绝盲目建设并在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并为日后长春城市景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优点。在长春的未来规划和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中,以城市历史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框架,在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建立动态平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莫畏.长春近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1932—1945)[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 冷梅.长春市近代公园形成与发展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2.

猜你喜欢

长春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虎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牛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马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羊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猴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患健忘症的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