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要领例谈
2018-10-21王运双
王运双
摘 要: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难以解答和得分不高的部分。笔者试着从日常教学中一些具体做法来思考解读文学类文本的途径,以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文学类 文本阅读 要领 例谈
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也是考生普遍得分不高的部分。本文选取2009-2014年北京卷,湖南卷,全国一卷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其中文学类文本选文和题型特点,发现其中命题规律,给出相应的答题策略,希望能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和答题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虽然这三套试卷无法全面地反应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情况,但,由于使用北京卷,湖南卷,全国一卷的地区可以分别代表我国教育水平发达,较发达和一般这三个层次,所以,本文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大体状况。
一、指导制定计划,分组阅读收集
阅读范围的狭阔,知识储备的厚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因此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教材外部寻找材料进行充实,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学习和品味。圣哲曰:“凡事预则立。”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至关重要,它可让学生有针对有目的地去阅读收集。阅读计划力求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且需严格执行,不可一曝十寒。
二、指导阅读方法,组员分析评价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可简单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是完全性阅读。它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阅读的量,扩充知识的面。笔者着重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前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读一读,这样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同时笔者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之后,每位成员概括选文脉络和中心,畅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道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会使学生对选文的理解知识化,是阅读的一个进步。它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感悟。
三、指导读书笔记,引导学会交流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总之立即动笔,不能迟疑。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认识。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选择储备阅读名篇的基础上,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来谈谈选文的妙处,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推荐组朗读的优缺点,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推荐组参与讨论,在互相讨论中,增加对选文的理解。老师适当进行引导评论,融入学生讨论之中。通过这种训练既能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又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技巧。
这一步是阅读的升华阶段,是系统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点。这一训练环节中,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文章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技巧、结构层次、重点词句理解、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查、引、评、用(查资料、引用评论、小组评议、借鉴应用)完成对选文的分析学习。师生共同研讨,深入挖掘。
文学类文本阅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纵观近三年全国高考大纲版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大都是从作用、概括、赏析三个角度进行提问,下面结合具体试题说说这三种提问方式,并分析一些解答的技巧。
四、作用型提问方式
“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
某句(段)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和技巧]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如果能表现)。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经典试题1]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雷抒雁《彩色的荒漠》)
[解析]
第一问答题策略:(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
[答案]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包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高考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因此,加强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获胜。
参考文献
[1]裘伟廷.网络学习的基本功——超文本阅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欧湘荣.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12期.
[3]周国显.2013年浙江六市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特点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