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践并行

2018-10-21杨奕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关键词:理论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课程改革中,将理论与实践并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方能取得课程教学的最大成效。本文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课程整合内容、教学改革情况、及改革利弊分析等问题进行归纳并展开探讨。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理论;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近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将过去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课程整合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同时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在强调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同时,应重视音乐作品多声部结构原理的共性和多声手法运用的交融性,弱化单一学科教学内容的边缘界线,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对教育本体的教师和学生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为本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展开探讨。

一、课程整合内容

(一)学时精减

《多声部音乐分析與写作》作为作曲技术理论的整合课程,涵盖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内容,这些内容原先的授课时长一般为:《基础和声》一学年,《复调》一学期,《曲式》一学年,《配器》一学期,总计为三个学年六个学期。而将原本单一性的各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后,本课程授课时长调整为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因教学内容作了部分调整,同时,减少了分科讲授的重复率,使教师不必为衔接过渡,对其他课程回顾、梳理脉络而耗费课时,从而加快了课程进度,总学时便缩短了。

(二)内容整合

本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的合并授课,而是需将四大件理论予以揉合,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的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因此,教学内容的整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实用性,降低了各科的理论难度,对将来工作中使用率低的内容进行简化;二是突出实践性,减少纯技术性分析与创作,因纯技术性操作既艰深又晦涩,练习常需耗费大量时间而成效缓慢,将作曲技术直接与声乐、器乐、合唱指挥等课程结合,活学活用,不仅直观且更具现实意义;三是突出综合性,各种作曲理论功能鲜明又互相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先割裂的讲授本就有诸多弊端,整合后可调整各理论的讲解顺序,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在保留原各门课程独立性的同时,增强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授课内容更加全面和丰满。

(三)教材整合

作曲技术理论的四门课均有各自专门教材,不同课程教材之间未有对各科理论脉络、联系的阐述,使他们如同独立的个体,然而,实际运用中却大相径庭,和声与复调常常综合考量,创作与分析常常互不分离,要学好四大件理论就必须融会贯通。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综合作曲四大件内容的教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系统梳理了四大件之间的联系、意义、作用,其中,既突出了重点又不拘泥于技术微观,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从宏观的角度归纳了学习要点,阐释了课程脉络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此教材还删除了大量高级理论(例如三声部复调),增加了众多带有实践性的基础理论(例如中小学生乐队用谱写作),补充了之前教学易被忽视的综合性理论(例如和声与音乐的关系),延展了20世纪现代多声部音乐的理论。因此,整合后的教材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通俗富于实用性,二是,跳出微观具有指导高度。三是,章节相互渗透,由古至今。

二、教学改革内容

(一)突破教材局限

本课程教学改革使用的教材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王安国主编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前国家对本课程仅出版了这一本教材,代表了其权威性。教师授课的主要过程可依据教材章节进行,亦可依据教师的教学习惯适度调整。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教材均有其局限性,仅以书本为尊,便导致了眼界的狭隘。教师授课时需尽力让学生扎根书本同时跳出书本理论,能用书本知识去解释音乐学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必将对授课教师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仔细钻研教材,还需补充阐释大量教材外的内容,极大的扩充了课程“教材”容量,使学生逐渐形成稳固且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增加实践操作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能够运用作曲技法进行写作和音乐分析只是课堂学习的开端,而将此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目标。教学过程中,补充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的写作和分析,例如运用四部和声技法进行小型合唱曲、小型重奏乐改编,运用复调技法写作二声部卡农小曲,选用不同乐器分组进行小型重奏乐混合乐队现场编配,将分析的音乐在音响中解释等等。一系列的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操作,直接将理论转化为成果,令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意义,解决了学生闷头写作四部和声、研算对位音程等苦恼,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三)与音乐学科多门课程融合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学生的作品必须及时付诸于音响方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可将作品与声乐、器乐及其他音乐学理论等多门课程融合,把教学地点从理论教室移至排练室,不定期开展课堂音乐会。学生可自己展示作品,亦可委托他人展示,或以小组形式展示,在展示作品时,通过音响的直观对比,自然而然的区分出优劣,暴露出问题。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作品进行现场点评,可调整作品中的部分要素进行比对或提出意见供其参考。此过程,教师所费心力较大,但成效显著。本人曾将本课程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融合,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理解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特征,选取其中音乐素材,运用多声部音乐写作及配器的基础知识,改编了多首民歌,既让学生领略到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多声部写作、分析的能力,一举两得。

(四)培养高尚情操

本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本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主要群体是新一代蒸蒸日上的少年儿童,亦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肩负着价值观的引导重任,《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中,可发挥优秀音乐作品的感染力,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建立良好的审美品味,从而培养高尚情操,使之将来在工作中不负使命。

三、改革利弊分析

(一)改革优势

首先,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上综合性代替了重复性。四门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教师可以综合调整自身的教学重点,避免了之前各门课程分开讲述时的重复累赘;其次,系统性代替了片面性,避免了之前单一学科理论的分离性,从而能让学生更好的认清四大件之間的关联,灵活的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第三,通识性代替了精细性,本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过于高深和精细化的理论对于将来工作实践并无过多意义,反而中低难度的实践性操作譬如钢琴伴奏、小型合唱改编、中小学乐队工作谱等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整合后降低了理论难度,删减了如三声部复调写作、管弦乐队总谱写作等高深理论,加强了中低难度的创作,补充了中国作品分析、20世纪音乐技法的知识,填补了以往教学内容的空白。

(二)改革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后优势明显,但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由于课程较之前分立的四大件教学目标有所调整,整合后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广度而降低了整体作曲理论的深度,因此,对于立志进行更高级别求学深造的学生来说,便显得浅显而不够用了。对此,可在专业选修课中补充开设《高级和声与复调》、《大型曲式分析》等课程供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提高学习,延伸理论深度。

其次,课程内容容量较大,对于理论学习适应性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导致学习进度较慢,和其他学生拉开差距,而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则会使这类学生失去参与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为此,课后辅导答疑便显得较为重要,教师在课后对学生应积极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同时,部分课堂作业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组内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影响,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达到共同进步。

再次,课程对授课教师自身要求颇高,原先四大件可由四个老师授课,每个老师学术有专攻,讲授得心应手。而现在为保证授课过程的连续性和贯通性,通常由一位教师贯穿始终,此教师需学术全面,讲授时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更能掌控大局,具有极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如若教师掌控不好,不仅教学难收成效,反而极易造成学生学习混乱,导致课程后期难以继续。对此问题和挑战,需定期开展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会、研讨会,对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探讨,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本课程与音乐学专业其他理论课程不同的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创作和分析音乐的能力,故而课程改革中,将理论与实践并行,通过课程改革的一系列举措,逐渐掌握课程教学的规律,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方能取得课程教学的最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07年厦门

作者简介:杨奕(1984-),女,硕士,南昌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理论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