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彪西《游唱诗人》中的印象主义音乐特色

2018-10-21冉冉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德彪西

冉冉

摘 要:德彪西是开创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锋,他的作品通常带有朦胧、梦幻、空灵、飘逸的色彩,在乐曲创作方面打破了以往传统音乐形式上的束缚。在和声中习惯使用平行五八度和弦、无调性和弦进行等,在配器上大多数采用“重管乐,轻弦乐”的手法,让音乐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本文通过对《游唱诗人》这首作品在旋律、和声、创作背景等方面上进行详细的分析,更直接、清楚的阐释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色。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游唱诗人;音乐特色

德彪西是20世纪法国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描绘大自然景色为素材的,如风、雾、云、光影。追求的是一种意境,重在表达细腻精致的音乐色彩效果,从听觉上给人以一种朦胧、充满梦境般画面的想象感,如《大海》、《牧神午后》等。

一、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形成的来源

德彪西在学生时期接受的是传统音乐的训练,因此他的作品是建立在一定的传统基础之上的。然而,他的内心十分不满足于平淡无奇、公式化的音乐形式,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非常喜欢追寻新奇的艺术风格。同时,德彪西也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在乐曲中大量去除了清晰的音响效果和明确的旋律线,强调一种模糊虚幻的音乐色彩。如在《意象集》、《二十四首前奏曲》中,旋律不再像以往传统古典音乐那样结构严格、规整,通常是由一些互不相连、零散细碎的短小旋律片段组成,从音色上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气氛。就如同夏天清风穿梭在丛林间树叶声沙沙作响;又像是月光倒影在湖面上,阵阵微风轻拂过后泛起层层涟漪;亦或是广阔的草地里空气中弥漫着鲜花和果实的清香。每首乐曲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他的音乐梦幻、神秘、似梦似真、变化莫测。

德彪西在配器方面拥有异常敏锐、新颖独特的见解,摈弃陈旧的观念,采用“重管乐,轻弦乐”的方法。在乐曲创作中加强对木管乐器的使用,突出了木管的重要性,而弦乐的重要性则大大降低,多数作为伴奏背景出现。这样别致的配器手法巧妙地增添了乐曲的色彩性。

在和声的处理上,他更是打破常规,广泛运用各种大、小、增、减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平行五八度和弦、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全音音阶使音乐作品层次丰富多样化,创造出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色彩效果,像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伴随着旋律的起伏从脑海中不断飘过,给人留下不切实际的幻景。

二、钢琴前奏曲《游唱诗人》作品分析

德彪西创作的钢琴前奏曲包括两卷共有24首,创作于1910至1913年,这是他创作作品中最成熟的两部作品。在其中运用了非常多的新元素,例如民族舞曲节奏、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全音阶、托卡塔手法等。

《游唱诗人》是前奏曲第一集中第十二首作品,是对美洲杂耍歌舞场面的速写。乐曲带有爵士音乐味,满载着风趣、诙谐和幻想的色彩。“游唱诗人”是在美洲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特色表演人物。这些表演者大多是黑人,于1900年左右来到欧洲大陆,在集市聚会上举行哑剧、舞蹈、翻跟斗、歌唱等各种形式的演出。歌唱时常以班卓琴、手鼓和号角为伴奏,载歌载舞。这些风格迥异的美洲元素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前奏曲《游唱诗人》特有的味道。

《游唱诗人》这首前奏曲采用的是近似于回旋曲式原则的写作手法ABACA的结构,在主题和插部之间各部分素材相互融合,并在调性上产生突然的远关系调性对置。乐曲刚开始前8小节进行时是整首曲子的前奏部分。运用G大调、2∕4拍节奏,在伴奏声部用主持续音的方式一直重复进行,上方的旋律声部则用许多的小装饰音,并使用跳音的演奏技法,这样能十分自然的给听众从音乐一开场就展现出像小丑一样走路歪歪倒倒的艺人搞笑滑稽的形象效果,以此为后面的主题作了充分的铺垫。

主题为复乐段,采用五声风格的写法。9至10小节在和声的处理上,音程使用了非传统三度叠置的二度叠置和弦,小二度音程通常在听觉效果上让人感觉不和谐、刺耳,然而德彪西在这两小节中不仅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小二度音程叠置,而且还非常明显的出现了连续进行的平行五度关系的和声进行,创作十分大胆新颖,突破了传统和声的框架束缚。

17和18小节用小二度的调性对置扩展两小节,此时已转入升F大调上,但在18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上,采用的是G大调的属和弦音,形成开放乐段。第19小节是复乐段的后半部分,旋律转回主调G大调上。当音乐进行到第27小节时,旋律以小三度的音程调性对置,降E大调演奏。整个主题的旋律色彩、节奏节拍都充分展现着幽默滑稽的艺人在热闹的街头和广场上表演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杂耍节目带给观众无比欢乐愉悦的情景。随后的32至37小节,旋律回到G大调上,用再现主题第3、4小节核心素材的手法起到补充及导入第一插部的过渡作用。

第38小节音乐此时进入第一插部,第一句的旋律声部强调全音阶的增三和弦结构运动,音乐的旋律为无调性,艺人滑稽的形象仍在继续发展。

45至48小节,该句拼贴主题1、2小节节奏素材,旋律转入升F大调。到第49小节时音乐主题再现,旋律再次回到G大调上。55至57小节,中间由A大调转向C大调,在和声的处理上采用大二度的调性对置,平行三和弦的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意味。第57小节是该乐句的扩展部分,之后的第58小节是间插部分,音乐转回G大调上,伴奏声部运用属持续,16分音符的三连音加一个8分音符的节奏音型模仿打击乐,犹如一个俏皮的鼓手一样。第64小节第二插部中同时融合了主题的再现,旋律演奏起來较平缓,仿佛就像艺人唱着一首忧伤的歌,述说着自己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第78小节该部分进入尾声,在旋律上融合了前奏主题及第二插部打击乐的素材。最终整部乐曲以简单、诙谐的音乐旋律色彩结束。

通过对这首前奏曲分析过后,我们能发现在第一插部和第二插部中都出现了跟主题相关的素材,各部分素材相互融合,在主题的旋律中有近似于五声风格的音乐特色。并且整部乐曲的调性转换是由G大调—升F大调—G大调—降E大调—G大调—升F大调—G大调—A大调—C大调—G大调,在调性的安排上都采用回旋的方式、远关系调性对置。

三、结语

《游唱诗人》这部作品的和声运用上既有传统的和声进行,又有平行五度关系和无调性的和声进行,摆脱了传统音乐的死板和局限,构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音乐语言世界。德彪西的乐曲风格给人展现出一种既不僵硬拘泥,又不胡乱臆造的感觉。这样如此奇妙的音乐色彩犹如一股神奇的魔力使听众跟着旋律的跳动产生无尽的遐想,以至于让许多后人们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德彪西在音乐的创作上大胆创新、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杨秦生.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

[2] 牛少岩,洪英.20世纪音乐创作的开拓者—关于德彪西音乐创作美学思想的分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

[3] 蔡梅.德彪西钢琴作品印象主义风格的分析与表现[J].艺术百家, 2012.

[4] 陈飚.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探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 张丫丫.德彪西前奏曲《游唱诗人》的和声特征探析[J].音乐时空,2015.

猜你喜欢

德彪西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德彪西《前奏曲》中旋律的特征与运用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为复合琶音而作》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研究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