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8-10-21莫小江
莫小江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我们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据心理学的说法,成年人的一切行为都能在童年找到原因,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重要时段,这段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学习知识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关系到学生将来作为社会人才的发展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成因
1.家庭教育不到位
农村学生家庭成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块不够重视。大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即使爷爷奶奶有心管教,也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在家者,大多素质不高,甚至自身行为不正,更别说教育孩子了。家长及监护人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考虑过如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儿童有任性、自私、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
2.学校教育失误
农村学校尽管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旦到了落实阶段就显得不那么到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从老师到家长,再到学生,一致认为成绩是最重要的,老师希望能整体拉高学生的成绩,增加学生升学率;学生希望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作为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家长希望学生考试得高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尽管都知道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因过于重视考试和分数而被忽略,学生因疏于管理而逐渐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社会环境不好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例证,农村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社会环境不好。小学生无论对知识还是生活,一切尚处于学习阶段,三观尚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弱,很容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面对一些诱惑,小学生难免会受好奇心驱使去接触;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比较纵容,尽一切努力满足学生,在这种自由不受约束的环境下,学生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可能形成爱慕虚荣、攀比、自私等不好的品质。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加强家校沟通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绝不是学校和老师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通过学校、老师与家庭驾驭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在统一战线共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站在制高点和对立面去监督。提高家长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重视,通过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全方位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爷爷奶奶对小孩的溺爱养成,可以增加回家次数或手机进行视频的方式关心孩子、教导孩子,在生活方面强调良好行为习惯。
2.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小学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学生问好时,教师及时点头回应;看到垃圾废纸时,教师主动捡起丢到垃圾桶;保存讲台干净,学生也会学着清理自己的课桌。班主任要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不要一味看分数,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作重点来抓,不能是一时的宣扬,需要持之以恒的监督。
3.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内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形式的活力与主动性,也是教师能从中督促学生形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利用班会、早读等时间加强等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意识影响到行为;开展安全防范教育、红色革命教育、礼仪培训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通过定时集体汇总的方式进行班级间的评比,用流动红旗、国旗下的讲话等方式来表扬奖励,使学生间养成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空巢老人走访这类大型活动教学生尊重老人、照顾弱者,将良好行为习惯扩展到社会范围去,反过来影响农村成年人和社会环境。
4.加强班主任的考核
考核有利于督促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管理,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学生整体成绩作为工作重心,用优秀班主任评选的方式進行鼓励,定期举行和行为习惯相关的主题征文活动,有利于加强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了解,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对身边典型个案进行研究,针对性地中的学生行为。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也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胜任的任务。祖国的未来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创造美好环境。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长、教师长期的监督和学生日复一日的坚持。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小学生能养成使之受益终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