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2018-10-21钟才贵
钟才贵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比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 ——《新城道中》(其一),看看诗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满心欢喜,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絮(xù)帽 铜钲(zhēng ) 西崦(yān ) 饷(xiǎng )春耕
2.把握节奏——句读停顿,读通读畅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3.把握节奏——轻声重音,突出关键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筍/饷/春耕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风好像知道我要到山里出行,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棉帽,树头初升的太阳好似挂着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低矮的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轻地摇曳。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西山一带的人家应该是最快乐的吧,煮芹烧笋正是对忙于春耕人的犒劳。
四、师生合作探究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中可以看出作者出行时的心情如何?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善解人意的春风好像知道我要到山里出行,所以特地为我吹散阴霾,使得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了。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为我进山创造了便利,诗人出行时的心情自然是愉悦的。
①结构上:领起下文描写山行途中的春光、山里人生活。
②内容上:也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感情基调。
2.带着愉悦的心情,诗人在山行途中饱览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明确:晴云 初日 野桃 竹篱 溪柳 沙水
以“披絮帽(绵帽)”状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山野桃花的娇艳妩媚,以“短”写山中人家竹篱的低矮古朴,以“自摇”写溪边绿柳的婀娜轻盈,以“清”字写沙溪之水的清澈明净。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3.写景时诗人用了哪些技巧(修辞和角度)?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第二联——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4.赏读讨论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于是就猜测山野人家正在煮芹烧笋,打算送到田野里犒劳那些忙于春耕的家人。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莫过于此了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山民的情趣。
五、总结全诗
这首诗首先以“东风多情”写出行时的愉悦心情,随后诗人描写了山行途中的所见之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岭上晴云”“树头初日”),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娇艳妩媚的桃花,低矮古朴的竹篱,轻盈婀娜的垂柳,清澈明净的小溪,这些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充满着欢乐和生机,再加上西山一带那些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更是其乐无比,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生机盎然、闲适的农家春景图。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对山民的向往、热爱自然的情趣。
六、课后作业——深入探究
苏轼创作此诗时并不是处在人生的得意阶段,而恰恰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为何我们从《新城道中》(其一)解读不出丝毫苦闷与不平,反而觉得其中处处洋溢着喜悦与快乐?(结合知人论世方法,分析苏轼的“乐”及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