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的心理排解与疏导

2018-10-21李娜

科技风 2018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实习心理疏导

摘要:高校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毕业生出现心理上的影响,使毕业生的思想反复产生变化,影响工作情绪。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实习期间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来试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心理疏导;就业;实习

一、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实习专业不对口引发的问题

由于社会就业的不均衡性,许多毕业生在实习时并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学无所用。一方面,毕业生开始对自己所学专业在心理上的否定,甚至开始否定了整个高校期间的教育。另一方面,毕业生对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无法适应,在工作中出现低级的错误,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嘲笑,打击了自己在陌生领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工作时间越长,越会增加工作中的焦虑和不安,甚至开始怀疑之前自己的选择,或者抱怨社会的不公,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专业不对口的实习过程中,学校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任何用处,需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重新来历练,没有了在学校安逸的环境,也没有了专业老师的耐心辅导,可想而知,实习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这种情况极易引起毕业生的焦虑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心理活动。

(二)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引发的问题

毕业生在进入实习任务后,脱离了之前的校园学习环境,可能与之前的小团体分开,独自一人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新的领域生活。这其中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来建立,有的学生沉浸于校园单纯的人际关系之中,往往很难适应社会中工作的关系。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复杂而引起心理的变化,可能会严重影响实习的效果。毕业生在进入实习的环境中,会遇到比学校更加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管理制度,学生可能一时很难接受和适应。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违反工作制度的事情,而受到上级的处罚。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由陌生环境引发的问題可能会使他们开始怀念大学的生活,甚至会可能产生逃避社会逃避现实的心理想法。这些心理活动导致了学生很难建立一个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很难处理工作中同事和客户的正确的关系。最后导致毕业生变得消极、倦怠、厌世,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衔接不当引发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而毕业生进入实习岗位后,大部分的实习工作都是在生产一线上,这些岗位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实践操作内容。高校学生在这种岗位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实践经验,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遇到新的问题无法举一反三,从而变得束手无策。由此开始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活动。上级领导甚至会对实习生能力产生质疑,对工作的错误严加指责,认为其只会纸上谈兵。这就更加影响了学生实习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开始否定高校的专业教育和自身的价值,在心理上变得焦虑和自责,影响实习工作的状态,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对策

(一)在校期间增加大学生实习的心理辅导课程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应该增加大学生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学生的社会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社会环境的认知教育。这对于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将来的整体工作环境,打一下了一个心理基础。同时,各专业的教师也应当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本专业的行业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介绍,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学生在进入实习状态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使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工作有一个大致的预期。这样的话,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实习期间导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专业教师和导致应在毕业生实习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状态,解决学生在实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对于自身的心理问题不喜欢也不善于表达,经常会自己消化,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积累。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使学生对教师能够产生足够的信任,从而能够吐露心声,排解心理上的困惑。使学生能够解除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障碍,从而顺利的完成实习的任务。

(三)校企之间建立大学生实习期间的特殊管理制度

高校和实习的企业应当加强沟通,共同协商,建立一个特殊的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企业和高校都要本着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原则,实行一个适合实习生心理过渡的政策。企业根据实习生的工作岗位要求,在岗位安排和工作考核上推行一个特殊的企业制度,在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和降低实习生的工作强度,同时增加实习生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课程教育,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更熟悉的了解。这样的话,实习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转变自己的身份认知,融入到新的社会群体中。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难免会引起心理上的起伏变化,实习生的心理辅导应该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纳入正常的课程安排中,而不是撒手不管,任由其在社会上进行自我疏导。高校教师应该对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严肃的对待,这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实习期间要与学生建议一个良好的沟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的进行排解和疏导,使学生能够完成实习的任务,并且顺利的走向将来的工作岗位,实现良性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艾琳,阳灵.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期心理指导创新研究[J].河北农机, 2017(6):3031.

[2]高弟.大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6(16):3640.

[3]罗斌.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730.

作者简介:李娜(198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方向。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实习心理疏导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实习的重要性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