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杨案例

2018-10-21李海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借物白杨树白杨

李海霞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经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仆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中心专门编写的。

本组选编了《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而《白杨》则是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

2.学生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这里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少,对周围的一切因为熟悉,便缺少了孩子所特有的好奇心;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广泛,使他们丧失了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另外,我们的孩子课上习惯于沉默。即使你使出浑身解数来启发,仍是保持缄默。

3.教学目标

《白杨》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同时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4.课前准备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我搜集了一些材料,如戈壁滩的图片和阎维文的歌曲《小白杨》,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5.教学思路

简单的说由歌曲《小白杨》导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小白杨的认识,从而转入本文的学习。随后,让学生找出爸爸对白杨的介绍的句子并进行理解,最后拓展延伸引出边疆建设者及其他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进而体会他们无私的精神。

6.教学手段

《白杨》是一篇讲读课文,我本着以读代讲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7.教学工具

课本插图及其图片和MP3播放歌曲

8.教时

本课虽是一篇讲读课文,但学生课下已经预习,扫除了文字障碍,大体明白本文所讲的内容,因此,我决定一课时上完。

二、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聆听,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

学生:小白杨生长在边疆

学生:小白杨根深叶茂

学生:小白杨陪着士兵一起守边疆

学生:小白杨很无私

师:是啊,小白杨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与士兵一起守卫边疆,是那么的无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杨》,看看文中的白杨又是怎样的呢?

2.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①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②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它生长在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昏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出示戈壁图片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如:(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自由填写

师: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想不出白杨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师: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就是这样坚强,生命力就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出它的坚强

生:齐读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声。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因为学生不知道爸爸的心声是什么?)

师:我试着给学生猜一猜的机会,我说:“兄妹俩不知道爸妈在新疆做什么?兄妹俩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试着猜一猜答案,从答案中理解。突然有个同学说到了借物喻人,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白杨树借指哪些人呢?

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师:举例说说可以吗?

生:警察、医生、环卫工人

3.拓展延伸

你想对这些人说点什么?

三、案例反思

从导入谈体会一直到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都很顺利,学生反映还算积极。但是到了让学生想象白杨树还会在哪儿生长时,学生顿时沉默了,我便给他们举了例子如城市;学生的思维依旧很难放开,缺乏必要的想象力,无论我怎么启发,只有个别同学说还可能在沙漠生长,也可能在农村生长,这已经足矣!对我们班而言,上课能举手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课下,问及其它科目老师,一致反应——上课沉闷。无奈,课还要继续上下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理解句子:“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声”时,竟然有同学说“借物喻人”;虽然此时说这个写作特点不恰当,但我听了之后,心头仍是一震,想:我们班学生原来是卧虎藏龙啊!于是,我就借着学生的回答问了一个问题:借哪种物?比喻什么人啊?有些反应快的同学便说:借白杨树比喻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是啊,你们猜猜指哪些无私奉献的人呢?学生一下像炸开了锅,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全开了,纷纷举手。有的回答说是老师,有的说是医生,也有的说是警察等等。看到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样子,看到他们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我的心灵被他们震撼了。学生上课不积极,不要一味的追究学生的责任,要从本身出发,思考:自己的启发是否有问题?只有合理的启发,学生才会打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灵魂,畅所欲言,真正做课堂的主宰。给学生一塊沃土,让他们自由去播种;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请老师不要束缚他们,把课堂还给他们吧!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想象,腾飞!

以前学生上课沉闷,我从未关注过他们,现在我才意识到当学生的心灵感受呈简单化,单一化,盲目性时,我们的语言应“设置”在何种层次上?是以漂亮的语言来美化他,是以动情的语言感染它,是以智慧的语言启迪它,还是以平和的语言趋同它?这都是值得深思的。

我现在终于明白:老师只有在内心深处,把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心灵的对话者,作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学生才会有话说,才能畅所欲言,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思想的翅膀!

猜你喜欢

借物白杨树白杨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从《落花生》谈“借物喻人”
延续风雅
废园
一个追拍马拉松的人(小小说)
白杨
《落花生》中的借物喻人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快乐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