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2018-10-21郝昊王妍

文存阅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大一新生解决对策

郝昊 王妍

摘要:心理适应是主体对于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面临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许多大一新生都曾经历过不适应。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个体需要完成的重要社会化课题,同时该问题也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对大一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浅谈解决应对大一新生心理失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解决对策

一、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案例介绍

2017级某班同学小孙,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初入大学时在生活上不太注意细节,不注重个人卫生。在学习上,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时精力不集中,课堂上睡觉,老师讲课也听不进去,总想着课外的事情,一学期下来,课程落下很多,也挂了科。在平时社交中,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与人交往,并且与室友关系紧张,平时对于学校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独来独往。

二、大一新生心理失衡原因分析

在经过高中的磨练和高考后的蜕变之后,高中生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来到了大学这个梦想之地。在高中时,老师的鼓励,同学羡慕,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个人的光芒很容易被其他同学的光芒所掩盖,原有的关注被忽视。其中大多数同学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但有些学生却因为原有的优势被消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挫伤,导致自身心理失衡。

(一)难以适应新环境

学生从一种学习环境进入另一种学习环境时,常常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很不适应。进入大学后,新生首先面临的就是新环境的变化,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于高中时外在的严格控制,很难建立具体的独立的学习目标,对大学生活感到难以适应。有的同学因远离家乡离开了父母的照顾,自身又缺乏獨立意识,一时不适应独自生活。有的同学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的生活,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生活没有积极性。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意识,不善于关心他人,团结同学。也有学生因大学和高中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别,难以适应大学的新环境,同时也存在饮食习惯、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等不同的影响因素,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无心学习,导致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微弱症状。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还未迈进大学校门的高中生都对大学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想象中的大学都是教室宽敞明亮,校园风景怡人,处处欢歌笑语,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历短暂的兴奋期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然而现实所考上的大学和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觉得填报志愿时受到了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的大学并非自己所喜,所学的专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没有动力,常常怅然若失,情绪低落,觉得自己前途迷茫,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出现失落心理。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个性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大学新生一方面渴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另一方面,他们又封闭自己,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在家乡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同,生活习惯相近,在熟悉的环境中感觉如鱼得水。但到了大学之后,来到一个新城市新环境,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加之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使得他们本能的竖起心墙,不愿意主动与人相处,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自身的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没有知心的朋友,产生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四)未建立新的奋斗目标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能够轻松一些,但是来到大学以后,发现大学学习任务也会很繁重。在高中时,学习的目标就是考取大学,并且有家长、老师的支持和推动。但进入大学后,奋斗了许久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人生目标还没有树立,从而导致学生出现了迷茫心理。

三、大一新生心理失衡的解决对策

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很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的时候都会存在着在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不适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都需要我们去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因为这种不适应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会存在,只是不适应的方面存在适应期长短的差异。因此辅导员作为最了解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应及时引导他们尽快调整心态,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避免一些问题发生。

(一)教学生如何适应

许多新生在入学后,往往会精神松懈,有意的放纵自己,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目标迷失、生活迷茫,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这种困惑,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即将面对大学生活,会遇见哪些问题。比如,新的独立的生活,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地域文化,新的校园,新生饮食习惯等等。我们要在生活上关心他,定期到他的班级、寝室了解他学习、生活情况,询问他近期的情况,同时让宿舍同学多包容他,帮助他改变懒散、高傲的缺点,引导他学会人际交往。主动和他的父母取得联系,及时交流他的近况,引导他逐步学会独立自理,适应大学新生活。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和关爱,这样增添了他对大学的喜爱感,对大学的适应性也逐渐增强。我们可以通过开班会教育,或是一对一谈心谈话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适应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到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问题发生。

(二)教学生如何学习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高中填鸭式的教育,到了大学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他们很难在第一时间适应,很多学生都会存在一种不知老师在讲什么,不知怎么学一系列问题。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应该和专业老师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宏观上告诉学生专业特色,专业前景外,更多的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学,教会他们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相关书籍,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并学会社会实践技能,为职场生活做铺垫。此外,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要经常推荐学生看相应的书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学生交流近期都看了什么书,得到了哪些心得是与体会。

(三)教学生树立目标

好的人生源于好的规划, 因此新生入学熟悉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全新的学习奋斗目标,对自己的将来要有一套详尽、系统的人生规划。在初入大学的时候,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第一时间做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通过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有的新生到了大学,就认为自己可以轻松下来了,为了追求“中学失去的快乐”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这些同学很多到了高年级才会醒悟过来,但悔之晚矣。由此可见,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自身能力所及的目标,可以经过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样有利于新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其次,在新生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按目标实现的難易程度、所需时间的长短、对个人发展的缓急程度等多重因素作综合性规划、层次性安排、阶梯式布局,尝试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辅导员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相应的指导、调试。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内在驱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朝着既定目标努力。

(四)教学生与人交往

相对于高中时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就显得比较复杂。大一新生入学后,会发现身边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甚至语言,都与高中自己所熟悉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加上人与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这就加大了人际交往的难度,其中部分新生无法适应,也恐惧人际交往,常常会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另外,在大学,学习不再是唯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元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原因。人际关系是困扰很多大学生的问题,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在为人处事上,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面对选择,要独立思考做出抉择,并掌握交往的技巧。与人交往时,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诺诺,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此外我们还还应告诉学生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

(五)教学生如何自我调适

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为佼佼者,有着一种心理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许多新生心里很难接受这一角色,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新生要逐步接受自己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新的自我,迅速找到自己新的角色定位。进入大学后,所有同学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应从头开始。同时,心里要有目标准备,要经常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适应新的环境。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努力的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对自己角色进行一个全新的定位,也才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心,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的现象。

综上所述,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积极通过教育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思想,当他们的思想行动上引路人,引导他们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让他们懂得在大学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只有这样他们的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

作者简介:

郝昊(1988年—),男,汉族,河南上蔡人,信阳学院助教,法学硕士。

王妍(1989年—),女,汉族,河南洛阳人,信阳学院助教,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大一新生解决对策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大一新生班委选拔与培养
大一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研究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浅析大一新生人格与公选课成绩的关系
大一新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