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契机尽在问题情境中

2018-10-21王会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师生教材情境

王会玲

情境是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是生动有趣的场景,是师生互动共进的过程,是“无为而治”的境界,更是走向素质教育的起点。

教学情境概括起来主要有问题情境、自主情境、互动情境、活动情境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问题情境,因为一个问题情境就涉及到了其它三个情境。

一、倡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要倡导学生主动质疑?

第一,学源于疑。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我们的祖先提出‘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

第二,释疑要有利于质疑。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把学生教“懂了”是不正常的,教“不懂了”才是正常的,这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看来钱先生不仅提倡质疑,更要求教师的释疑要有利于引发更多的质疑。

第三,质疑有群体互动效应。无论多么死板的課堂,只要一有学生质疑,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质疑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质疑还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尤其是质疑的广泛性,无论成绩好坏、地位如何,只要有勇气,谁都可以质疑,这就在集体教学中又实现了个别教学。

第四,质疑具有创新性。因为质疑是求异思维,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学生在原有的情境中生发出了新问题,就是创新。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形成了。

第五,质疑具有准确、及时的反馈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在质疑中掌握学情,从而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和引导,于是,师与生有呼有应,教与学相辅相成。

倡导质疑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问难:提出自己的认知障碍。求助:提出自己的定向需要。纠错:指出教材或师生的错误(不见得准确)。查异:指出教材或师生的反常之处,重比较。揭拗:指出教材或是师生的矛盾之处,重探索。寻根:据果求因:即为什么这样。推测:据因求果,即可能怎样,重想象。存疑:不信,从反面去挑毛病,重推敲。探讨:提出自己不太成熟意见与教师、同学研究。反问:可以从问题的深度、广度、信度等角度展开。追问:刨根究底地问。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论、意见。界定:对认知对象的内涵、外延进行判断。假设:对事物的性质、发展作假定的说明。标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当然,这么多的质疑方法学生掌握起来会有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或临时生发的问题进行及时、灵活的引导、传授,教会学生尽快地掌握质疑的方法。

二、注重教师设疑

教师设疑,一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二则可以示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精妙的设疑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时曾经这样设疑:“知向谁边”中的“谁”和“换了人间”中的“了”,这两个字都有两个读音(shéi-shuí和le-liǎo),读哪个音更好?我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反复诵读、体味、讨论,最后确定:“谁”读shéi,感觉生硬、突兀;读shuí,音节拉长而显得柔缓,符合语境;因为上句是“一片汪洋都不见”,下句“知向谁边”是作者在牵肠挂肚地努力寻找,音节拉长且带拖音就是找的过程。“了”读le,是个助词,读轻音,语势轻淡,没有感觉;读liǎo,音节拉长且读重音,突出了“换了人间”的庄重、肯定、自豪的语气。

本节课终,学生高兴、欣慰、自信之情溢于言表。这不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吗!

概括起来教师设疑的方法有:求全责备:即指出教材的“局限性”。如“铁杵磨成针”现实不现实?自相矛盾:即指出教材的“矛盾之处”。如郭沫若在《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姑娘,合适吗?无中生有:即于无疑处见疑。假如没有地球引力,会怎么样?怀疑一切:故意不信现有的结论。如水是一百度才开吗?寻根溯源:据果求因。如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沿袭了五千年? 顺藤摸瓜:据因求果。如中国照这样发展,五十年后会怎麽样?抛砖引玉:提出一个不成熟的见解。如何实现既环保又保证经济快速发展?节外生枝:在问题解决后又生新问题。如凃漆能防锈,可漆膜易风化怎么办?似是而非:好像是,却又不是。如老虎长得像猫,是比喻吗?故弄玄虚制造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知故犯:即教师的故错艺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物理教师演示“放电”现象后问:“打雷”是怎麽回事?

三、教师要善待质疑

好问,本是孩子的天性,却在应试教育和家长的愚昧中被扼杀殆尽,亟待拯救 ,所以我们更应该善待质疑。

有求必应:对低水平的学生要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点到为止:对中水平学生给他们留出继续探索的余地。引而不发:对高水平的学生只启发思路。借题发挥: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质疑,结合实际拓展发挥。歪打正着:对离谱、失误的质疑不可置之不理,可迅速引到正题上来。不失时机: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捕捉质疑的表象而成人之美。群策群力:凡是由同学能解答的质疑,学生自行解决。适可而止:对质疑引发的各种意见不必强求统一,可各自保留。一臂之力:激励那些想问又不敢举手的学生,即“晕轮效应”。实事求是:对自己一时解答不了的质疑切不可信口开河。未雨绸缪:预测学生质疑的方向和可能,做好释疑的准备。厚积薄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博闻强识。政策导向:在平时成绩册里开辟质疑专栏。

至此,我们要响亮地喊出一个口号——问倒老师!这才是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些省市明确提出:“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即“试题要把课堂学习过程、学生的敢发问、与老师的互动考出来”,其实这就是还原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将近二十年了,虽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至今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我们不妨从小处着眼,把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当作一个改变的契机!

猜你喜欢

师生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