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民族地区高校历史学应用型改革探究

2018-10-21陈玉婷

文存阅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摘要: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体系转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再通过教学实践直接影响学生。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专业转型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就业情况来看,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发展存在明显弊端,如何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将应用型思维和特色化教学融入具体课程实践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民族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历史学专业;应用型改革

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它根据培养目标来设置,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课程相结合以达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培养目标制定后,必须通过课程体系转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再通过教学实践直接影响学生。可以说,课程体系的质量也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高校专业应用型发展中,课程体系建设也是重要一环。本文将以广西某高校为例,尝试从就业数据分析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就业数据中的历史学专业发展状况

人才培养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之一。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高素质人才。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数据指标则是专业建设质量、高校发展状况的直观反映。经调查,本文将以广西某高校历史学专业2017年就业数据略作分析。不能涵盖全部,仅做参考。

该校毕业生51人,就业人数48人,就业率94%。按照就业行业来看,从事教育行业38人,考研升学2人,企业7人,创业1人;从地域分布来看,除考研升学外40人工作地为广西,2人在广东,4人在云南;具体到教育行业领域,农村特岗15人,教师公招8人,公办学校合同制7人,私立学校6人,教育培训机构2人;高中7人,初中24人,其他7人;在单位薪资(元/月)方面,1500-2000元之间不到5%,2001-3000元之间超过80%,3001-4000元之间接近10%,4000元以上5%。在对单位用工关注点调查后,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占57%,其次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占27%,學习成绩占14%,个人气质占2%。而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工作影响最大的三项因素是:社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管窥该校历史学专业发展的特点及状况,其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1.就业方向与学科定位存在一定错位。从就业行业来看,超过75%的毕业生从事教师教育行业,培养目标也明确指出“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胜任历史学教学、科研以及能够在国家机关、文博档案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学科定位并没有突出师范性,一定程度影响学生专业性培养和单位对学校对学生的倾向性选择。

2.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反向性。该专业近年来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3%左右,甚至超过部分理工科专业,反映出该地区对历史学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从薪资及单位属性来看,就业层次并不高,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竞争力尚有不足。

3.生源地与就业地的区域性。从专业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区域来看,超过80%学生来自于本地、也工作于本地。这种情况在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比较普遍,也说明了专业发展的区域属性,这就需要在专业转型建设中重点关注区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4.生源不足。受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应用型学科冲击,历史学专业地位和功用逐步受到质疑。近几年来,历史学专业人数总体持续下滑,地方性本科院校因其知名度、办学条件等存在一定差距,招生情况也更显困难。专业建设和应用型改革迫在眉睫。

5.专业学习与核心能力的差异性。无论是就业单位还是毕业生个人,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方位能力的锻炼,并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提升。但在人才培养上,大部分专业建设还是突出传统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在培养目标、培养手段上与社会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契合,比如在实践课程、就业创业领域指导等方面还需加强。

二、围绕课程建设的应用型改革

广西H高校位于桂西北,本世纪初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含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成为广西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基础上,经过多年应用型摸索,积累了丰厚的转型发展经验。作为传统人文专业,H高校历史学专业也围绕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不断进行着调整,通过课程建设为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历史学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1.根据就业指向,强化能力提升。针对毕业生集中于教师教育领域的现状,重点提高学生师范技能和教育能力。在课程调整时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书写技巧》《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师礼仪》《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实务》等课程学习,重点提升学生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法律意识、道德素养和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并开设行业资格证考试模块、文物博物馆工作模块、文秘工作模块、考研辅导模块、公务员考试模块等专题教育由学生选修,进行针对性能力提升。

2.结合民族特色,突出地方属性。根据学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找准立足点,坚持民族性和地方性。开设《广西地方史》《民俗学》《宗教学》《中国民族志》等课程,在坚持宽口径基础上,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打破历史学教育中的同质化现象,提高学生认识地方、服务地方能力。

3.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实践教学。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结合旅游优势资源,开展文化旅游教学,开设《旅游文化概论》《导游服务能力》《旅游服务礼仪》《文化产业管理》等课程,扩大学生就面,为地方发展提供合适人才。与中学、博物馆、旅游企业等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工作管理技能、导游技能。同时,加大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学科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案例分析、田野调查等实践课程比重,引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4.响应时代号召,加强双创指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应用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计中,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外,增设《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等理论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联合企事业单位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多方面进行双创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2月.

[2]姚润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从史学危机谈起》.《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8月.

[3]《河池学院本科学生学业指导手册》.2017年9月.

[4]《河池学院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7年12月.

作者简介:

陈玉婷(1987年—),女,讲师,硕士研究生,河池学院,546300,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河池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民族化与区域化: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改革与探索》(2016EB011);

河池学院2016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学科基金项目资助(历史教学与五年制师范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1+x证书下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融入飞行器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