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2018-10-21高正琴
高正琴
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强调学生应该“理解历史的时间序列,学会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和历史的核心品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梁启超先生曾说:“自然科学的事项,为超时空的;历史事项反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人类历史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历史现象等的出现,也有其特有的时空范畴。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时空性,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时间序列,并能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从而了解历史的地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和作用。
一、巧用时间轴 搭建历史时空架构
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把单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种方法利用时间轴整理时空下发生的相对完整的历史事件可以形象地体现历史线索教师结合教学实情基于所学史实史,引入数轴概念创建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时空意识梳理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内在联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时间、事件较多,学生容易混淆。为让学生较好理清并掌握这段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帮助学生清晰掌握。例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时间轴进行整理。
时间轴与大事年表类似,但是比大事年表更直观、简便,既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又利于学生强化时空观念,提高思考、解释历史的思辨能力。历史教材中需要教师利用时间轴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的知识点很多,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运用与把握时空观的尺度。
二、运用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左图右史”形象地点出了图与史的关系。地图既是历史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图通过表达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可以收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形成,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明晰的空间观念。
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教师课堂讲解时,将“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制成动态地图,结合地图演示,将我国改革开放如何从“点→线→面,从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格局的形成进行直观剖析。如“国民革命的洪流”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北伐战争进军示意图”让学生上台讲述北伐战争的过程(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等)。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授课,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严密性和层次性。
三、把握历史主线 建立历史时空联系
学习历史,不能孤立地学习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历史现象等,更重要的是把握历史主线、梳理知识脉络,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是丰富的且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历史内容按照一定主线的高度浓缩,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一)以时间为主线
以1840年至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均以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告终,中国的主权逐步遭受破坏,最终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是不同阶层的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从这些历史事件的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归纳出中国近代史的两大鲜明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和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二)以人物为主线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以人物为线索学习历史,在时空中架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革命领袖毛泽东为例,从中共一大到秋收起义再到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从长征(遵义会议)到抗战时期(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建立新中国,等等,通过对毛泽东重大历史活动事件的梳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进而能理解其对历史的贡献。
(三)以事件为主线
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引发了列强的殖民掠夺、海上争霸。而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各国工业革命的实现。工业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对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知识的时空架构,学生很容易理解欧美社会走向近代化是各种要素合力的结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主线,形成时空观念。学生通过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对史实进行正確判断,进而合理解释。
四、树立大历史观 关注历史时空交集
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历史时空观的培养要求纵横交替、相互联系。在历史教学中,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的,这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行有效对接。因此,时空观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大历史观,关注历史时空交集,加强中外历史比较。在一定的时空下,学生把握好同时代中国历史和世界史的联系,把握好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更好理解历史大有裨益。
正如赵恒烈教授在他的《历史与历史思维能力》一书中所言,中学生应该具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事物和人物的能力,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并且能够掌握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杨鸿烈.史学通论[M].岳麓书社,2012,(12).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