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2018-10-21刘振海
刘振海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文章从职业教育的困境探源、困境解读和困境破解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困境;思考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一直以来,国家都在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但毋庸讳言,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值得每个职业教育研究者深思。
一、职业教育的困境探源
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它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都有莫大的关联,研究职业教育要有整体感,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思考职业教育问题更要全局,不片面。
蔡元培先生曾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义为两方面,一是养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发展共和的精神。第二点有其时代背景不再多说,第一点至今仍适用。蔡先生说,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实际上我们今天还在沿用德、智、体、美或德、智、体、美、劳,这四育蔡老没说哪个最重要,只说以上四育都宜时时试验演进,要无一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但我认为这四育中,德育应为四育之首,今天我们提倡的“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核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做人,但今天的教育早已以智育为首,而且是扭曲的智育,也就是常说的应试教育,考试成绩代表了学生的一切,德育已经沦为配角,甚至也变为了考试分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话用来形容德育应该再合适不过了,可我们的生活给了学生怎样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又变成了怎样的学校?江西赣州学生刘文展举报学校违规收费补课,受打击报复被劝退,这就是学校给我们上的一堂现实的德育课,各地教育局三令五申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可多少学生周末赶往老师家中补课,这也是我们社会给学生上的鲜活的德育课,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是教育改变了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了教育?基础教育把成绩好的送上高中、送入大学,培养出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考不上高中的,淘汰进入职业学校,这些学生大都四育中已废掉两育,让职业教育怎么办?所以我认为,职业教育问题不是出在职业教育本身,光靠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效果会有,但不会起根本性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的困境解读
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不仅仅是单单的职业技能传授,人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其价值属性,研究职业教育要有价值感,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改革的方向,思考职业教育问题更要人本,不机械。
蔡元培的学生黄炎培先生,谈到职业教育的困境有三,一曰,其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也;二曰,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也;三曰,其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也。职业教育这些年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基本都是围绕着上述困境一和困境二,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专业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而设、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努力采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等等,但为何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依旧呢?我觉得上述措施只是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外因,而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知识、提高技能的内心渴望才是内因,所以解决好困境三,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职业教育的困境破解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思考和历史探索,研究职业教育要有历史感,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很多营养,正所谓“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思考职业教育问题更要扬弃,不抛弃。
虽说职业教育的困境并不能依靠职业教育自身就能完全解决,但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突破,陶行知先生的观点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陶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并详细论述了生利主义之职业师资,生利主义之职业设备及生利主义之职业课程,职业学校有生利之师资、设备、课程,则教之事备。今天读来,对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等仍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他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学生选择职业科目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学生有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可见,职业学校的教在于师资、设备、课程,职业学校的学在于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怎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陶行知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职业试习科,职业试习科包含农工商及其他业之要事于一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试习之后,诸生于各业之大概既已备尝,再择其最有才能最有興味之一科专习之,彼其选择既根本于才能兴味,则学而安焉,行而乐焉。
陶行知先生的观点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职业教育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作为困境的突破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名刚刚毕业的初中生,对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清楚自己对专业是否适合和喜欢,只有接触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了解。职业学校能不能不按专业招生或按大类专业招生?如果通过半年或一年的学习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合适专业,学生学起来是不是更有兴趣?是不是更乐学?是不是更会学?是不是更容易学会?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顾建军、邓宏宝.职业教育名著导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