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罗隐的咏史怀古诗及其特征
2018-10-21刘秀芬
摘要:罗隐是晚唐一位影响较大的诗人。他生当末世,虽抱负远大,却一生坎坷,屡不得志。罗隐作品颇多,尤以咏史怀古诗最为显著。他这类诗内容丰富,有的抨击历代昏君荒政,有的同情古人不幸遭遇,有的感伤古迹昔盛今衰;而且罗隐的这类诗作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讽刺辛辣,锋芒毕露;立意新颖,见解独特;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罗隐的咏史怀古诗影响深远。
关键词:罗隐;咏史怀古诗;内容;艺术特征;影响
咏史怀古诗源远流长.自东汉班固开创咏史诗以来,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在中国古代诗史上便从未间断过,到晚唐时期更是发展到高峰。罗隐的咏史怀古诗在晚唐诗坛也雄踞一席。他现存诗歌五百多首,其中咏史怀古诗就有七十二首。[1]晚唐也有一些专门写咏史诗的诗人,比如胡曾、汪遵等,数量颇多,但内容上散乱无章,甚至有些专为咏史而咏史,流于形式,忽视了咏史诗的质量和内涵,作品也比较乏味单调。罗隐的咏史怀古诗则不同,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罗隐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基础
晚唐时期,国家风雨飘摇,政治局面混乱不堪,但这却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这一题材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蓬勃发展。但当前研究晚唐杜牧、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的学者较多,而对于罗隐这类诗的研究尚显薄弱。今知人论世,探究其创作背景和个人经历,以期增进对其咏史怀古诗的深层了解。
(一)社會背景
罗隐是晚唐后期的杰出诗人。晚唐,一个充满种种危机与矛盾的颓败时代,唐王朝由繁盛走向没落,经济低迷、政治衰败、宦官专政的社会形势迫使晚唐诗人在心灵上遭受了其他时代不可比拟的重创。在饱受颠沛流离之后,他们或参加科举,或隐居山林,或醉眠花间,很多诗人或借这一题材针砭时弊、感伤时局,或将内心的失望、不满和悲愤寄寓其中,咏史诗的思想内涵日益丰厚,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个人经历
罗隐(833-909),字昭谏,钱塘人。《唐才子传》记载“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2]出生在晚唐时期的中小地主阶级家庭,童年时家道中落,但是其并未因此颓废,而是寒窗苦读,为考科举而不懈努力,但一切皆非所愿。出于多种原因,罗隐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十举不第,理想屡遭幻灭,不得已辗转求食,饱尝生活艰辛,这使他对晚唐时期的社会黑暗和政治腐朽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识。另外,罗隐性情简傲,作品多锋芒毕露,“恃才忽睨,众颇憎忌”,[3]得罪了不少有权之士。加之相貌丑陋,所以仕途蹭蹬,坎坷失意。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直至光启三年(887)五十五岁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后命运才有所好转,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七十七岁去世。在罗隐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中,一直空有抱负却无用武之地,面对更多的是黑暗腐朽、大厦将倾的时代氛围,内心常有悲凉感和绝望感,于是他拈起诗笔,无情披露现实的黑暗,宣泄内心的悲愤,为改变混乱不堪的现状而奋力抗争。
二、罗隐咏史怀古诗的内容
罗隐咏史怀古诗的内容非常丰富[4]。有的抨击历代昏君荒政,有的同情古人不幸遭遇,有的感伤昔盛今衰等等。
(一)抨击历代昏君荒政
罗隐有许多批判古代君王的咏史名篇。如《始皇陵》:“荒堆无草树无枝,懒向行人问昔时。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讥刺秦始皇妄图求仙以期长生不老而迷信方士,重用徐福。《江南》:“玉树歌声泽国春,累累辎重忆亡陈。垂衣端拱浑闲事,忍把江山乞与人。”讽刺陈后主荒淫软弱以致亡国。《故都》:“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将两个著名的昏君相对比,讽刺力度极强。还有直接讽刺唐明皇的,如《华清宫》“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和《马嵬坡》“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这两首诗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这些诗歌批判历代帝王,语气冷峻直接,无情揭掉了蒙在他们身上庄严的外衣,令他们的神圣荡然无存。但这些诗也给诗人自己带来麻烦,导致他与科举失之交臂。《唐诗纪事》卷六十九记载: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帝问讥谤之词,对曰:“隐有《华清宫》诗曰……”其事遂寝。[5]这些诗作多借古讽今,以此作为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
(二)同情古人不幸遭遇
罗隐有很多同情古代文士和古代女性的作品。如《韦公子》“李将军自嘉声在,不得封侯亦自闲”,表明了李广劳苦功高却并没有被封侯,实际是借助李广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悲愤;《孟浩然墓》“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深刻表达了对统治者轻视人才的愤懑。《焚书坑》:“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既批判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罪恶,又对文人的处境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同时也是对自身状况的哀叹。《筹笔驿》:“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诗歌在同情诸葛亮大业未遂的同时,深刻地指出能否成就英雄人物的关键是时运。诗中寄寓了罗隐对自身的感叹,惋惜诸葛,慨叹自身,意蕴丰厚,耐人寻味。清人吴乔也称罗诗“说尽我辈苦情”、“非终身困踬者,不知其悲妙!”[6]另外,他在《王濬墓》、《升仙桥》、《许由庙》、《经耒阳杜工部墓》等诗中也都表达过类似的看法。罗隐多次论及重视时运的重要性,其实和他自身缺乏机遇、坎坷失意是分不开的。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罗隐在用这种同情古代不遇文士的方式既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更表达出对晚唐时期不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的抗议。还有一些同情古代女子的诗作。如西施、杨贵妃、息夫人、苏小小等,或为她们翻案,或哀伤她们的不幸,对这些柔弱的女子均施以同情的笔墨。
(三)感伤古迹昔盛今衰
罗隐的咏史怀古诗还常借古地名来抒发情怀。历史上的那些名人雅士曾经流连过的地方,总会引起诗人的思古之情,他并不是只关注历史遗迹,更多的是对这些遗迹背后的深刻思考。如《经故洛阳城》:“败垣危堞迹依稀,试驻羸骖吊落晖。跋扈以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由来世事须翻覆,未必馀才解是非。千载昆阳好功业,与君门下作恩威。”洛阳曾是六朝古都,风光无限,以往多宰相府第、欢歌笑语,如今却是残垣危墙。诗人通过洛阳昔盛今衰的对比,感叹世事沧桑,富贵无常,极具哲理和悲剧色彩。又如《所思》通过描写荒凉的古迹“梁王兔苑荆榛里,炀帝鸡台梦想中”,从而抒发“生灵不幸台星拆,造化无情世界空”的悲慨。《燕昭王墓》:“战国苍茫难重寻,此中踪迹想知音。强停别骑山花晓,欲吊遗魂野草深。浮世近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负心。”览古讽今,感伤不已。
三、罗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讽刺辛辣,锋芒毕露
借古讽今是咏史怀古诗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罗隐更是如此。他的咏史诗,几乎篇篇带有鲜明的讽刺。《旧五代史》卷二十四评其曰:“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7]比如《姑苏台》:“让高泰伯开基日,贤见延陵复命时。 未会子孙因底事,解崇台榭为西施。”讽刺吴王夫差不顾前人的努力付出,随意挥霍,任性妄为,劳师动众大肆兴建姑苏台,最终致使吴国灭亡。诗人表面上写吴王夫差,实际上却是在讽刺晚唐时期的统治者,着眼点是现实社会,为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华清宫》更是因直刺玄宗而导致自己再次科举失意。《宣和书谱》卷十一评罗隐“有诗名,尤长于咏史,多不称意,穷愁感慨之间,言或讥刺怒张,以故为时所黜。”[8]然而正是这类极具批判锋芒的咏史诗歌,使得罗隐在唐末诗坛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他的很多讽刺直接大胆,犀利辛辣,虽不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但格高调響,清人李慈铭作过中肯的评价“昭谏诗格虽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铮铮者。文亦崭然有骨气,如其诗与人也”。[9]
(二)立意新颖,见解独特
诗人罗隐善于从细微处出发,从典型且独特的历史角度着手,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善于使用双关、想象、对比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度。如《台城》:“水国春常在,台城夜未寒。丽华承宠渥,江令捧杯盘。宴罢明堂烂,诗成宝炬残。兵来吾有计,金井玉钩栏。”这首诗是针对陈后主所作的一首极具批判性的诗作,其中有对国都城池大环境的描述,也有对细小镜头的捕捉,以诸多典型意象的组合,批判了陈后主骄奢淫逸的迷乱生活,形象刻画了陈后主昏庸无能的形象。这种精细巧妙的艺术构思能够更加充分地为揭示主旨。再比如《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为西施翻案,议论精警。又如《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为杨妃翻案,见解独特。这些诗作均立意新颖,议论卓绝,完全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红颜祸水论”。
(三)语言浅显,通俗易懂
唐朝末年,唯美诗风较为盛行,很多诗人较为偏重浓艳繁缛的语言,追求精美幽深的境界。而诗人罗隐却不盲目追随时俗,一心学习中唐元白诗风的通俗化,因此他的诗歌风格大多简洁明朗,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加上他出身寒门,穷困潦倒,与下层贫民接触较多,这也为其咏史怀古诗的通俗易懂提供了现实基础。如其《筹笔驿》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咏史诸作皆语言浅显,但理致深远,颇耐品读。
结语
罗隐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咏史怀古诗不仅能够帮助读者以古为鉴,激发读者对历史事件多方位的联想和思考,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早在宋代罗隐已有诗名,胡仔称他“尤长于咏史”[10];清人薛雪《一瓢诗话》更是评其咏史诗“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11]罗隐对后世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张骏茹.罗隐咏史诗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37.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03):119.
[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03):120.
[4]清·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04):7531-7613.
[5]影印四库全书,第1479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6):960.
[6]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571.
[7]宋·薛居正.旧五代史·罗隐传[M],中华书局,1976(05):326.
[8]影印四库全书.第813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6):262.
[9]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录·文学[M],商务印书馆,1959(05):636.
[10]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05):163.
[11]清·丁福保等编.清诗话.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09):714.
作者简介:
刘秀芬(1971年—),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