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

2018-10-21李罡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24期
关键词:保护

李罡

摘 要:古建筑文物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探索古代智慧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些古建筑文物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建筑文物中很多精美的建筑形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因此保护古建筑文物一直被广为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接下来笔者将从存在的问题、成因和相应的对策的逻辑顺序来剖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

1 前言

古建筑文物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过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与保护,能对我国的文化起到保留和传承的作用。古建筑文物是一种文化载体,能体现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也记录着很多历史信息供人们研究,比如古代的建筑样式、手工水平、社会发展状况都能在建筑上得到体现,而且比普通的文献资料更直观具体。我国通过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与保护,能更好地研究我国的文化,也更好地传承我国的文化。本文指出当前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完成的重视程度。

2 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

(1)砖体风化。诸多古建筑使用的砖体,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出现变形、脱落,从而导致古建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众多古建筑中,砖和青石板的风化程度是最为严重的。但在具体实施保护及修缮时,专家们的理念具有极大的偏差性。虽保护欲望强烈,但各类措施力度不够,因而难以实现高效的保护。(2)大木损毁、虫蛀。我国古建筑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即是木材。不难想象,木材在自然环境下容易发生腐朽、变形,尤其是年代过于久远的古建筑,其大木支撑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局部地方已然消失无痕。在对木材古建筑保护及修缮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古建筑毁于一旦。(3)地基沉降。相比较现代建筑,古建筑地基的夯实度较低,而这取决于古建筑的整体质量与高度。在地质运动及人为的地下工作影响下,古建筑极易发生地基下沉的情况。地基发生沉降,建筑的整体结构均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古建筑发生墙体开裂、木架走形,甚至是坍塌的情况发生。

2.2 人为因素

(1)城市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要大量扩张,旧城区需要焕然一新,而处于旧城区的大量古建筑就需要推到重建。毋庸置疑,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评估,或者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在没有设计出合适的保护方案时,城市发展的迫切欲望牺牲了古建筑的存在空间,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消失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繁荣气象中。(2)利益驱动。文物市场的兴盛,促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肆意破坏古建筑。有的人贪图一时之利,将自家古建筑拆卸得七零八落,只为了贩卖其中的构件或艺术品。这对古建筑无疑是难以弥补的创伤,也体现了对历史的无知与冷漠。

3 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步骤

3.1 遵循文物保护的特殊性

(1)在进行文物保护时,要遵循文物保护的特殊性,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由于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殊性质,在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对文物进行改造不能够为了迎合现在人的需求而改变原貌,而是要认真研究文物本体的原来面貌,找出相关的修复技术在施工中尽可能的保留文物的原貌,减少更替的次数。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对这些文物进行现场的勘察,找出相关的数据、对它的外貌进行细致的描绘,可以利用现代3D打印技术对其进行模型的构建。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文物本身进行分步的测绘,拆除、测量、绘图、登记,然后上报给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对其进行修缮。(2)遵循文物保护工程实用性的原则。文物保护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维修,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的规范。详细地列出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样让修缮人员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由于我国文物保护工程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施工人员不能够充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就需要找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让施工人员可以清楚修缮建筑的特殊性,充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加强对各个工艺的理解,在具体工作中找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一些特殊地方可以找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示范,带领施工人员作出样板,贯彻落实实用性原则。

3.2 结合损坏原因设计合理的修缮方案

要想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就需要了解它遭到对损坏原因,到现场进行实地的考察,了解受损的情况,分析受损的原因,看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然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样的修复方案。根据修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修缮方案,比如说可以根据修缮建筑物的历史内涵、建筑风格、损坏程度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传统手工艺,减少修理的范围,进而保证修理的质量。

4 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措施

4.1 加强对砖、石块风化的保护

古建筑的时间比较长,一些砖、石块的风化程度越来越明显。对于这些砖、石块的保护,我国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这一保护措施引起了很多争议,使我国在古建筑砖、石块的风化保护方面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随着各种申遗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加大了资金投入。目前,对于砖、石块风化损伤的保护是使用化学保护材料以机硅类材料为主。主要是因为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和透气性,让古建筑可以不受到雨水的侵蚀,还能够减少风力腐蚀。这一材料能够维持大概十年的时间,到了一定的年限就会自动脱落,不会对古建筑本身造成影响。当然,这一保护措施也存在缺点,由于在古建筑的砖、块上涂上有机硅类化学物质之后,古建筑的色调会变深,这就会影响到会古建筑的欣赏,还有操作难度较大,涂抹次数多就会导致古建筑的风化。所以,在保护古建筑时,要注意在使用有机硅类材料时,不是给全部的建筑涂抹,应该是对于一些严重损坏的建筑进行涂抹。在古建筑保护时,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坚持的原则是不保护就是最好的保护。在进行施工时要找相关的专家学者一起讨论,然后明确施工的每个步骤,这样才能够降低对文物的损害。

4.2 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变形修复

我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都以木质材料为主,随着时间的迁移,很多材料都会受到自然风化或侵蚀的影响导致承载能力下降,使建筑本身出现变形。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保护,保护的方式就是对古建筑进行加固,让其结构稳定不容易坍塌。在进行古建筑结构的加固时,有些柱子需要更换,这时就要从整体考虑保证建筑的协调性,保证建筑内部结构、做工与原来的样貌一致。要想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分析,对于腐蚀严重的建筑材料可以进行替换,让古建筑得到稳固。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不是让其变得焕然一新,而是遵循古建筑本身的特点,让其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使命。

5 结语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的重点工作,相关工作人員需要意识到古建筑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采用科学的保护与修缮方式增加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存年限,并促进我国更多行业对中国古建筑文物进行研究,使我国的古建筑得以保留,并且让我国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东杰.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北方文学,2017(4):132~133.

[2] 潘玺午.从湘西古建筑到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J].低碳世界,2015(36):158~159.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