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专业选择的精准性对策研究
2018-10-21李志强
李志强
摘要:高校学生专业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息息相关,决定学生个人命运,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是否有效利用,以及国家是否能够培养出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如何能够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培养高等人才的道路上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精准的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专业;人才;机制
人才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使得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结合与利用,是任何朝代和国家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一、专业选择的意义
(一)对个人的意义
06年4月南阳理工学院葛宝岳教授在给大一新生讲座时曾有同學问过;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当时葛教授讲过是要选一个好的专业,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新东方徐小平也讲过;一个高中学生如果搞不清楚上大学的目的,他就没出路,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的专业选择。男怕选错行,选择决定命运!选错了专业对人的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可以影响到大学四年的生活,每天面对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种感觉可想而知,所以郑州大学心理咨询室表明30%的心理问题因专业选择不当引起;远它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做一个没有兴趣的职业已经被评为人生三大悲哀。当今时代,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是很难出成绩的,不但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同时也影响自己的心情,日积月累,将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可见大学专业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对国家的意义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却不是人才强国,十九大的报告里,习总书记对人才的重要性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展望,我国能否实现人才战略、科技兴国、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绿色环保、农民脱贫,以及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首要条件和前提就是看我国是否能够培养、吸引大量的高精端人才为我所用。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考虑的问题,对于一个人口众多,高端人才短缺,教育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意义重大。
二、当今高校学生专业选择的现状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联合发起的一项有10005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在实际学习中,仅有16%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1]。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这个比率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反映了高校学生专业选择的意向特征。
当今高校学生专业选择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虽然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但现实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家庭和学校,都是在以成绩高低论英雄,对行业和专业的认知十分匮乏,导致大学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非常突出。
(二)专业选择的功利性
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至上的时代,使人们变得浮躁,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很多家庭在孩子的专业选择上追逐名利和眼前利益,考虑更多的是哪些专业挣钱多、挣钱快、好就业,从而忽视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无形当中使教育变得功利化,庸俗化,丧失了教育的初心和本质,浪费了社会资源。
(三)专业选择的传统性
受我国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指导自己的孩子报考专业的时候,大多都按照性别作为主要参考依据来选择专业,从而忽视了兴趣爱好、专长特点等主要因素,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教师、文史、财经类专业女孩子偏多,理科、工科男孩子聚堆的现象,思想不够解放,传统观念对专业的影响仍然决定了很多家庭孩子的人生走向。
三、成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对于专业分流的宣传工作还有待提高,导致很多有专业分流意愿的学生并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设置。
(二)时间单一
很多院校规定的转专业时间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次,多年级调整机遇,学生一旦错过,就只能一直攻读原有专业,缺少灵活性。
(三)要求严格
北京大学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方针作为指导,于2001年秋正式实施“元培计划”,“元培计划”成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先导,在此之后,各高校开始陆续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先接受相关的通识教育,在三年级进行专业分流,以更高效地培养专业人才;上海大学在学生大一结束时让学生对专业自主选择,并综合考察高考成绩、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进行分流,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分流[2]。
(四)名额有限
在我国当下高校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教育模式还是沿用入学专业选择为主,对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普及度不高,并且分流名额非常有限。
(五)资源限制
资金、教师、实验、实习等资源的比例失调和严重不足,成为专业选择的障碍,师资力量的不足,特别是理工类和应用型专业教师不足[3]。
四、对策
(一)家庭
根据美国一份研究报告,家庭对人才培养的关乎度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个孩童从小到大的培养和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一个孩子的先天优势的发现,后天兴趣的培养都需要家庭来完成,要想做好培养教育,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提早入手、从小培养、创造机会、多加实践、亲身感受,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通过接触和实践才能思考并确定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点,了解自己擅长什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学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给学生提供充分了解、认知专业内容和特点的机会,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培训,让学生能够深刻、全面、系统的了解专业的性质与区别,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自我和专业的前提下,去选择专业。二是要创造更多的调整专业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做好制度安排,让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灵活,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三是高校要走出去,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深入中学校园去宣传学校、宣传专业,让中学生有提前认识高校和专业的机会,为学生选择专业做好前期准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积极探索教育模式,在日常教学任务开展过程中灌输专业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专业认知提供制度保障。
(三)社会
学为所用,学以致用,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地同时又是人才施展的受益地,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为人才成长的全过程中提供充分的体验机会,真实感受各行各业的特点和区别,通过亲身感受和不同经历,明确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为人才的良性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国家
作为人才培养的国家层面,相关政府机构和行政职能部门应该制定科学合理、责任明确、良好互动、互利共赢的制度安排,为个人、家庭、企业、社会提供有法可依、行之有效的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案,为人才培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生专业选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支持并努力解决的大问题,此文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考虑的问题、角度、范畴及深度还很有限,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来加以完善和解决,使我国学生的专业选择走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黄文秀.中外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6 (10):59.
[2]陈莉.高校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23):135.
[3]张文杰.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