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台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2018-10-21吴琼
吴琼
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機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地市级电视媒体,它们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收视率,一种采用平民化视角、用百姓话语播报关乎百姓生计、关心百姓生活,强调地域性、贴近性和本土化的新闻载体——民生新闻应运而生。自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开播以来,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创下了一个个收视高峰。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伴随而来的重复报道、“市井化”、“庸俗化”等一系列问题也使民生新闻变了味,缺失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新闻实践中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社会新闻事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树立实践的观点,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把工作视点对准生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镜头对准基层。只有做到坚持贴近群众、联系实际、深入生活,才能增强新闻工作的时代感,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功能,做好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下地市级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县级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民本思想”和平民视角
坚持“民本思想”和平民视角是民生新闻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民众生计的新闻,记者要把镜头多对准老百姓,报道老百姓的身边事和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老百姓的视角和利益出发,急老百姓之所急,言老百姓之所言,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价值性、地域和情感上的接近性,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吸引受众,影响受众。
二、关注弱势群体,反映公众诉求
民生新闻不仅要关注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是关注老百姓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因为弱势群体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他们不知道也缺乏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出发,民生新闻要关注弱势群体,反映公众诉求,为公众代言,在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和威信,民生新闻才能长青不老。我台《一线播报》栏目在暑假的时候,就制作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高温下的劳动者“的连续报道,平均每星期就会有3篇相关报道,这些报道都把视角对向城市建筑工人、城市环卫工、公交车司机等平民百姓,用镜头向市民传播这些高温下劳动者的辛苦生活,以唤起人们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和工作的支持。
三、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服务性
民生新闻除了反映公众诉求、反映百姓生活现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资讯。比如特殊的天气情况及应对方案、节假日期间的交通情况及旅游出行指南、季节性易发疾病和防护措施、政策解读、楼市解读等等信息的传播,都会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在民生新闻中增加服务百姓生产生活方面的资讯,引导受众崇尚和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四、创新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少一些官腔和表面文章,多一些大实话和真情实感,在新闻写作上要注意用语的活泼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喜欢。在县级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上,可以多引用同期声,多一些表现老百姓生活喜怒哀乐的镜头,多一些老百姓真情实感的流露。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也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实现了新闻报道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扩展了公众的话语权。然而在“价值多元化、媒体大众化、竞争激烈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民生新闻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其在‘平民化名义下陷入的价值误区,体现在内容选择、报道视角、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如县级电视民生新闻在目标定位中盲目追求收视率,一味迎合受众,使新闻报道“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现象严重;报道范围的狭窄导致内容的重复和雷同;一味追求“新”、“近”、“快”,对新闻事件只是做表面报道,忽视新闻报道的深度解读和正确舆论导向,没有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效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诉求,为百姓提供了及时有效地服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东西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我国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众公民意识的增强,县级电视民生新闻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当务之急是民生新闻工作者要正视新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坚持民生新闻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其新闻价值和节目质量,赢得县级电视民生新闻更加绚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