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2018-10-21彭高贵
彭高贵
在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高中数学的理论性较强,且知识大多具有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难度较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因此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点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旨在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60-01
如何使高中数学课堂具有高效性,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受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影响,课堂效率较为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同时枯燥的课堂教学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研究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1.巧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活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了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避免产生枯燥感和单一的感觉,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从而间接地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当然,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多媒体的操作掌握熟练,并精心的进行课程设计,从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方便数学的教学,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高中數学的教学水平。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有关“空间几何体”的内容时,由于这一节的内容涉及到了对学生三维立体能力和想象力的考察,然而一些学生本身的空间能力较弱,在图形的辨别和判断方面总是很难真正掌握。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增强学生的空间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作图,并通过利用动态演示的功能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热情,避免学生因为课程的抽象性而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善于提问教学,激发学生思维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在课堂上的讲授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只听讲而不思考的习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加上高中数学本身的思维性和逻辑性较强,忽视学生的思考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教学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有关“集合”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元素和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以下几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集合有哪些概念?
(2)集合有哪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活动来掌握教学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对学生讲解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来测试并巩固学生所学,从而把握课堂的动态。
3.结合模型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建模的重要性,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建模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模的过程并不是模型的简单建立过程,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模型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模的趣味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利用数学模型来理解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建模的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教材和练习中进行学习,通过分析一些应用型的数学题目来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还可以创建建模小组,让学生能够在一起学习成功的模型建立案例,从而借助团队的力量来为学生自身的建模过程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参考。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整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结合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应用型和多样性特点,为学生安排高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欲望和热情,这对于活跃高中数学的课堂氛围,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最终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莉莉.研究课本例题编写意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以苏教版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6(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