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资助框架下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

2018-10-21傅磊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

傅磊

摘要:建立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符合精准资助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必然路径。传统的保障性资助政策只能给予受助学生一定的经济帮扶,却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高校发展性资助政策通过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多重育人手段,可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扶贫与扶志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发展性资助体系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了诸多学子的高校梦。当前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以输血式的保障性政策为主,仅通过为困难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来为他们提供帮扶,然而这种资助形式已无法满足高校精准资助的要求。如今高校资助工作所倡导的是有别于传统保障性政策的造血式发展性资助政策。《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2016年在教育部的全力推进下,各地各学校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推进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重点的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

一、传统保障性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重程序、轻效果,育人效果弱

传统保障性资助政策更加关注贫困生认定程序是否公平公正,而非资助政策是否有良好的育人效果。现高校资助辅导员需审核完成的困难生材料包括:(1)申请者递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信息是否填写准确完整,表格上是否有当地民政部门所盖的公章;(2)申请者在本人学工系统上的困难生申请是否填写无误,家庭成员信息是否齐全;(3)班级是否对该班申请贫困生的学生进行评议,班级评议通过人数是否达到全班人数的2/3以上;(4)学生提交的困难生申请表格内容及格式是否正确,无误还需将所有学生的资助信息导入省资助系统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学生所填信息的不准确,还会出现大量的返工现象。这些机械性的操作程序占据了资助辅导员大量的时间,辅导员被重复劳动所捆绑,根本无暇顾及资助政策对于贫困学生心理情况、人际交往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帮助,这种情况下的保障性资助政策育人效果弱。

(二)重管理、轻服务,学生“等靠要”意识强

如今较多高校的资助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传达式模式,并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高校资助辅导员成天为杂事所累,忙于各种具体繁杂的重复劳动,他们负责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却缺少对于学院资助工作的全年规划安排和与困难学生的沟通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院资助事宜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学院资助辅导员无法真正了解困难生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制定出真正符合困难学生需要的资助政策;另一方面,学生对资助政策不够了解,他们只能被动参与,无法主动融入其中,更有部分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心态。

(三)重物质,轻精神,资助激励效果弱

当前高校资助事务关注的焦点是助学金额的发放是否公平、公正,而非资助活动对困难生的激励效果。通常高校会按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将困难生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不同等级的困难生所获得的资助金额不一样,而不同等级的名额分配需要各班的摸底、评议才能得出。学院汇总好各班的资助信息后还要将受助者的名单与等级公示出来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但是高校的资助行为通常是一次性给予补助,资助管理者一般不会对受资助者进行后期的跟踪辅导以了解其变化和发展。此外,高校也较少会举办面向受助学生的感恩活动或励志演讲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内涵

保障性资助政策向发展性资助体系的转变是高校落实精准资助的必要条件。保障性资助是传统的“救济型”和“输血型”资助方式,仅以缓解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为目标。发展性资助是建立在保障性资助基础上的“功能型”和“造血型”资助体系,它以立德育人为目标,符合精准资助的政策要求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性资助通过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金援助、项目支持和心理引导来促进困难生素质、能力、心理建设等全方位的提高,以帮助困难生实现自助。《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提出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且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发展性资助体系的着眼基础和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这是资助育人体系的基本要求。发展性资助体系是在满足受助学生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资助工作与学生的能力发展相融合,使助学育人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规划相贯通,从而使资助工作鲜活生动地影响到每个受助个体,促进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受助学生实现自我帮扶。

三、发展性资助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成立学院资助管理协会,增强困难学生的参与感

在保障性资助政策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故养成了较严重的“等靠要”心理。为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学院应成立资助管理协会,让学生成为协会的运作者,促进资助信息快速有效地传达,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新生入学之初,各院资助辅导员应为全体新生做一个关于大学生资助的讲解,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的各项助学项目,以便让学生熟悉大学资助政策,方便其后期有针对性的申请。资助管理协会成立后,资助辅导员应给予学生专项培训,并安排其具体分工。学院涉及具体资助任务时,辅导员可安排给协会学生消化分解,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辅导员工作的压力,而且能增强困难生的參与感和融入感。资助管理协会还可适当发布勤工助学信息,为有需要的学生搭建兼职平台,满足困难生的基本物质需求,提高其获得感。

(二)提高资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跟踪了解

高校资助管理应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畅通资助信息渠道。困难学生申请入贫困生库时就应在学工系统完善相应的数据资料,例如个人信息、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困难状况证明等,方便资助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待困难生获取资助之后,困难生应定期登录学工系统,填写其助学金的使用情况、打工兼职情况等。除此之外,学工系统应与学生的校园卡进行绑定,并自动生成学生每月消费状况饼状图,这样可方便资助管理者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资助管理者应跟踪观察学生的消费和兼职情况,并定期约见贫困生,了解其学习情况、人际交往、兼职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精神支持或经济资助。

(三)举办感恩励志活动,促进受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生活背景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当他们无处排遣和转化这些负面情绪时,只能堆积和压抑自己的情绪。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可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阳光沙龙”团体辅导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为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励志和感恩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评选全校“自强之星”活动,宣传大学生身边的自强典范和优秀事迹,来激励广大困难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学校还可通过开展“自强之星”汇报会、主题教育活动、官方微信宣传等方式来扭转学生消极被动的状态。

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一有助学名额就互相争抢,深信助学金是抢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还有一些申请资料齐全的同学认为自己拿到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对资助中心毫无感恩之心。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应强化感恩教育,引导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关爱。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困难学生体验助人的喜悦。通过反哺社会的爱心活动,学校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受助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予受助学生经济资助不如为他们提供招聘信息或是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只有当受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他们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有立足之地。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助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高校应多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受助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能增强受助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输送稳定良好的人力资源。

此外,学校要培养受助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可安排就业指导老师为受助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帮助受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奋斗目标。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受助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创业能力会得以改变,也将更能适应当今职场的发展需求。学校也可以鼓励受助学生进驻学校创业园,号召他们用自己的思路、行动拓宽职业发展之路,转被动参与为主动参加,在实践中掌握就业创业的技能。

建立发展性资助体系符合精准资助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必然路径。传统的保障性资助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基本的物质需求,却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发展性资助政策可以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的素质、能力,使他们实现自我帮扶。发展性资助政策通过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多重育人手段,促进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扶贫与扶志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全面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学生资助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228/170228_mtbd/201702/t20170228_29757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 (01):95-96.

[4]黄建烽,陈竹林.基于教育认同理论的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6 (08):33-36.

[5]謝红霞.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 (12):42-51.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