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写作中的美感传递
2018-10-21曹友春
曹友春
摘要:新闻美感是新闻作品所给予受众的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把美感引入新闻,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使心灵得到震撼,情操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本文就新闻写作中如何传递美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新闻;写作;美感;传递
一、新闻写作传递美感的重要性
新闻美感,是精神上的愉悦与心理上的快慰结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较为高级的感受。新闻美感源于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充分展现其丰富社会内涵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体现作品的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新闻美感的产生,取决于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广度。通过提升新闻美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让读者读后有所思、有所得,实现新闻价值的有效传播。所以说,新闻写作传递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写作中如何传递美感
(一)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制作被称之为“点睛艺术”。制作出精美的标题,能使读者感受到审美享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愉悦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准确是新闻标题传递美感的基础。大众化是精心制作标题的前提条件,要立足于贴近大众,选取读者最关心的内容。要通过拟人、设问等方法,让标题简洁明快、形象生动,体现新闻标题的个性魅力。
例如,新闻标题《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纷纷“凤还巢”,多位民营企业家回乡创业》,借用“孔雀东南飞”“凤还巢”两个典故,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又如,新闻标题《百年银杏惨遭肢解,绿叶青枝被砍断》,读者一看到“百年银杏”“绿叶青枝”,眼前就会立即浮现银杏树的美好形象,然而“遭肢解”“被砍断”又激发出惋惜之情。
(二)善于运用修辞
新闻修辞是新闻传播者依据新闻主题、用新闻运用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述新闻事实的一种活动。运用修辞是传递新闻美感的一种策略性手段,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现场感、真实感。文学语言中的修辞多会运用比喻、夸张、类比等方式,但新闻语言不同,更加注重表达的精确性,需要用到与事实直接对应的修辞方式,用来陈述、表达新闻事实。可以借以典故,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设置悬念,适当使用辞格,既使新闻话语显得高雅脱俗,又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才能制作出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从而起到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比如,《白发翁媪绣党旗》写道“一根绣花针,一缕金黄线,一块平展的红布。随着针线在红布上不停地穿梭,由镰刀、锤头组成的图案日渐清晰完整……‘七一前夕,韩玉山和老伴在为党的生日精心赶制一份特别的礼物。”采用白描手法,展示了一幅两位老人织绣党旗的生动场景,向党表达崇高敬意。又如,“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枪击身死!”“今天最后一个美国兵离开了越南。”这些导语开门见山,非常簡洁精炼,只用一句话就把新闻事实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注重细节描写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传递新闻美感,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对新闻事实所涉及的自然景物和新闻人物,进行形象、具体、逼真、丰富的描述,可以提升新闻作品的美感。因此,要抓住人物或事物固有特点,或典型场景,或动人细节来显示美感。
例如,用“掌声持续了十分钟”替代“掌声雷动”,用“3万球迷挤满了运动场的看台”替代“成千上万人”,这样具体的语言描绘出事物的形状和特征,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又如,《太行山作证》中写道:“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大量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农民教授”的形象,营造出独特的新闻意境。
三、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对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的美学素养做一浅谈来阐述当今社会的新闻从业观念。希望每一个新闻从业工作者们都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做出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新闻作品,给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辛欣.新闻写作的美学意义初探[J].采写编,1999 (4):42-46.
[2]孔声.新闻写作表现方法应用初探[J].新闻世界,2008 (9):127-128.
[3]王禹苹.提升新闻记者美学素质的综合方法初探[J].科学与财富,2015 (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