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撑起竹语一片天

2018-10-21刘开来

参花(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伞柄油纸伞老李

刘开来

烟雨江南,乌篷泛于湖上,桨荡起水纹;笛声阔于古巷,渺渺穿过雨帘;白墙青瓦,小桥流水。春雨迷蒙,拱桥之上,悠悠然站着的女子,撑开油纸伞,你只要一瞥见她流转的烟波雾眸,便会深深沉溺在这梦幻般的江南里。

江南,曾是竹骨伞的天堂,所谓“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伞曾是江南多情的信物,多少如白娘子那般美好的神话,曾悄悄栖息在一把把油纸伞里。明媚的江南,柳芽儿新生的流水边,是女子拨伞转身提起裙裾漾起的粼粼水波。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浪潮裹挟了无数美好,轻便小巧的工业化折叠伞备受青睐。手工竹骨伞大受冷落,几乎被淹没得不见踪影了。

制伞的人也少了。那一份绸缪的江南伞韵,在迷蒙的烟雨中叹息。

老李曾是个制伞高手,祖传手艺,江南一绝。他的伞坊前曾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可如今,他只能倚着栏杆,看门前叶落,偶尔,为舞台表演做上几把伞,惨淡经营。

老李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祖上传下来的制伞绝技,到他手里就要失传了。

老李日日夜夜在伞坊门前徘徊,食无味,夜不寐。

中秋,他的孙子李游回来了。

李游是位大学教授,学的是现代建筑设计。老李向自己的孙子道出困惑。李游琢磨着,向爷爷建议,要让油纸伞回归人们生活,伞就要有轻便、美观、耐用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那么,油纸伞的轻重由竹骨决定,要轻又该如何突破?

老李沉思良久,道:“这个可以从原料着手,一般伞骨采用三年生的竹子,如果改成六年生的话可以将质量减轻一半。”

“这,难道只需要改一下竹骨的材料?”李游疑惑地问道。

老李微微一笑,接着说:“孙儿,换了竹子,劈竹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原先要劈成二十四支,这样一来,只需劈成十二支,不就减轻质量了吗?”

“这样啊!”李游激动地一拍桌子:“那就成!”

窗外竹声泠泠。

这寻竹也是件麻烦事,毕竟六年生的竹子可不好找。祖孙俩走遍了附近的四座大山,每日晨起晚归,终于在霜降(伐竹最佳的时候)前一天,觅得了两根竹。

接着,二人又对竹骨伞的伞面、手柄、骨架做出一番深入的探讨。当然,在探讨的过程中免不了争吵,但在争吵之后,创新萌出的新芽,渐渐被浇灌着。

“如何做到便捷呢?”老李困惑地问道。

“或许,我们可以在伞的收合处安放吸铁石?”

“行!来试试!”

……

日子一天天过去,眨眼间春夏秋冬已轮回了三次。这把倾注了祖孙二人心血的伞,也要完工了。

祖孙二人在伞面的设计上采用了竹炭纤维为原料,使油纸伞克服了不防雨的缺点;在伞骨收合处设以磁石,利用磁体悬浮装置让伞骨收起时紧贴伞柄;在伞柄处运用现代化美学,制作出盈盈一握的伞柄;这伞,也因换了竹而更轻了,仅有四百克重。而这把竹骨伞从传统工艺中脱胎换骨,也不失古韵。

他们,将这把伞命名为“竹语伞”。

李游携着这把伞出了江南,到了天堂伞总部,得到了副总的支持,几经商榷,天堂伞决定在二○一三年推出“竹語文化伞”。这伞一推出,便获得极好的销量。

后来,竹语伞荣获“IF”设计奖,从小小的江南古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红火的竹语伞,已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写下了油纸伞的又一神话。

(作者系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11>班学生)(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伞柄油纸伞老李
泸州油纸伞
还钱路漫漫
油纸伞的守望者
“段子手”老李
方便雨伞
你吃了吗
油纸伞下的四月
你吃了吗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防风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