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喷灌高产技术推广实践
2018-10-21庞孟阁
庞孟阁
摘 要 蓝田县年小麦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80%以上是不能灌溉的旱地,小麦单产水平较低。通过示范推广移动式喷灌技术,使旱地小麦亩产达到400kg以上。
關键词 小麦;喷灌;技术推广
蓝田县年小麦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不能灌溉的旱地,小麦单产水平多年来徘徊在200—300kg之间。2011年—2015年,县农技中心示范推广移动式喷灌技术,使旱地小麦再不用补充灌溉量的情况下的亩产都达到400kg以上。除去新增生产投资费用后,平均每亩新增纯收益262元。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增产增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开创了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新途径。
1 喷灌是旱地小麦高产的必然性选择。
我县常年降水719.5mm,但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占年降水的58.8%,而10月至翌年5月是小麦主要生长期,期间降水平均267.2mm。按照一般土壤供水占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20%-30%时,可以提供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为334.0mm-381.7mm。我县小麦历史以来未突破亩产300kg门槛,排除技术、经济等因素外,不同年度不同程度的冬春干旱,是影响小麦能不能高产的主要因素。
1.1 年度间降水差异较大,必须补充灌溉
从全生育降水看,差异在157.4mm-381.5mm之间,其≤213.76mm的枯水年占10%,≤240.48mm的偏枯年占23.33%。总量上共有三分之一的年份需要补充灌溉26.72mm-109.8mm才可满足亩产400kg以上小麦耗水需求。2010年全生育期降水242.2mm,全县小麦亩产283.5kg。而2013年同期降水251.4mm,但冬前降水只有43.7mm,特别是返青至抽穗期严重干旱,降水仅1.6mm,拔节至抽穗期只35.3mm,5月下旬降水量高达111.1mm,大量降水不但未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只起到无效耗水量甚至青干逼熟的消极作用。
1.2 频发的冬春干旱,必须补充灌溉
1.2.1 冬前阶段:从小麦生育期各阶段降水总量看,10-11月的冬前降水平均为90.04mm,30年中几乎两年一遇。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要满足冬前高产小麦分蘖对水分的要求,降水量应在81.28mm以上,所以补充灌溉量应在9.28mm-45.58mm,平均为22.79mm。
1.2.2 越冬阶段:12月上旬至来年 2月中旬的小麦越冬期,常年降水平均为24.13mm,播幅在1.1mm-60.3mm之间。其中≤19.3mm的枯水年为16年,已然两年一遇。要使小麦安全越冬的降水量应在21.6mm以上,补水量还应在2.3mm-20.5mm平均约为11.4mm。
1.2.3 返青—抽穗阶段:2月下旬至3月下旬平均降水33.29mm,变幅为1.6mm-66.3mm。由于返青以后小麦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耗水量增大,日耗水强度由越冬期的平均0.37mm/日增加到1.5-2.0mm/日。降水只相当同期耗水量的一半左右,明显不足。此阶段的适宜降水下限约为40.45mm,但小于此值的就有15年,仍然两年一遇。补充灌水量至少应在7.16mm-38.85mm,平均23.01mm。4月是小麦拔节到抽穗的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生长量、耗水量达到最大。但是4月降水量平均只有46.64mm,约相当同期耗水量的57%,且变幅在1.4mm-89.7mm。此阶段降水适宜下限约为54.59mm以上。发生小于54.59的干旱年达11年,近三年两遇,其中就有8年降水小于30.0mm。此阶段一般补充灌溉量应在7.95mm-53.19mm,平均30.57mm。同时,不但春旱特点明显,而且旱象程度难以预测。且有12年是返青至抽穗的连续干旱,其中就有6年是冬春连旱。
由以上小麦生育各阶段降水分布及其有效性看,冬春干旱频发的显著特点以及返青至抽穗阶段降水普遍偏少的实际,反映了旱地小麦推广喷灌技术是高产高效生产的必然选择。
2 喷灌的技术要点及技术优势
2.1 技术要点
2.1.1 选用良种。旱地小麦喷灌需要选用适宜于喷灌的高产小麦优良品种,如小偃22、西农3715、中麦895、中麦17等。并根据各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要求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
2.1.2 深翻整地宽幅条播。要在播前深翻25-30㎝,进行机械旋耕宽幅条播,确保深浅一致,已利蓄水保墒和冬季增温防冻。
2.1.3 配方施肥。根据播前测土化验结果进行科学配方施肥,结合深翻旋耕将配方肥施如耕层做底肥。尿素作为追肥分别于冬前和拔节期喷灌或降水各追施5—10㎏/亩。
2.1.4 节水喷灌。节水喷灌采用可移动式,是由小型喷灌水泵经过输水软管把具一定压力的水送到喷头,喷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而均匀的洒落到地面,达到湿润土壤及叶面为小麦补水的目的。
节水喷灌一般每100亩面积配套可移动式喷灌设备3组,每组包括一台柴油机、一台自吸水泵,一个2m3塑料储水罐和5个喷头。每组设备每小时喷水量10-12m3,每个喷头喷水半径为10-12m,喷头间隔20m,平均每组设备持续喷灌4小时,约合每亩灌水量16m3(或24㎜)。
2.1.5 病虫草综合防治。化学除草一般于12月上旬进行,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一喷三防”1-2次。
2.2 技术优势
2.2.1 机动性大,适应性广。其一,移动式喷灌由于可随时随地移动,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其二,既可在平地使用,也可在大平小不平和在一定的低坡、缓坡地(7°以下)及土层较薄的地块使用,使喷灌技术科覆盖面积显著扩大。使旱地小麦由历史以来的靠天吃饭不能灌溉变为可灌而高产高效。
2.2.2 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2.2.2.1 节约用水用工。由于移动式喷灌可以相对人为控制喷头出水量和喷灌时间,可以较一般畦灌节约用水4%以上。在相同条件下,喷灌所需劳动量仅为一般渠畦灌溉的1/5。
2.2.2.2 节约用地。移动式喷灌不需用占地修建渠道和平整土地、作畦等,相对节约渠道占地和修整土地、渠道及作畦,节约了用地面积,降低了生产成本。
2.2.2.3 创新模式。移动式喷灌实行技术单位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具体实施+喷灌专业队负责喷灌作业质量的新模式,使旱地小麦生产从种到管到收真正进入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经营管理轨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农村普遍存在的精壮劳力不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