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5角钱上交” 守护赤子之心
2018-10-21杨朝清
科教新报 2018年31期
杨朝清
近日,一位六歲小女孩独自跑进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城岗派出所,把捡到的5角钱交给警察,希望他们帮忙找到失主。民警称,小女孩和妈妈逛街时捡到钱,女孩妈妈问她应该怎么处理,女孩便把钱交到了派出所。民警表示,会发布招领启事,找到失主前暂由派出所保管。
(8月20日《新京报》)
“捡5角钱上交”看似小题大做,却关乎一个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女儿捡到了5角钱,妈妈并没有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去权衡、去判断,“只要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去做”。
时代的滚滚车轮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分钱》这首儿歌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它依然能够对孩子进行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拾金不昧作为一种美德,并没有因为急剧的社会变迁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捡5角钱上交”有些得不偿失,女孩专门跑到派出所交给警察,警察发布招领启事,失主前来认领,拾金不昧看起来有些成本大于收益。但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出发,只要是对公共福祉有益的事情,即使多付出一些代价也值得。拾金不昧契合价值理性,不能用捡到钱的多少来进行评判。
“捡5角钱上交”见证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摩擦与碰撞,纯真的孩子犹如一面镜子,观照出一些成年人精神世界的“杂草丛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成年人总是想方设法走捷径、钻空子。不论是“公交克隆卡”,还是屡见不鲜的插队现象,抑或“拾金索酬狮子大开口”,被功利与算计浸润的成人们,流失了赤子之心。
面对“捡5角钱上交”,妈妈和民警都懂得呵护孩子的纯真,都愿意守卫价值理性。与5角钱相比,这样的善意更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