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学史基础理论

2018-10-21周儒刘煜曹宇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合理应用联系中药

周儒 刘煜 曹宇

【关键词】中药、合理应用、联系

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结晶,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中药的成分多为动植物,其副作用少,适合人体的生理机制,但是受到中药成分复杂、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较难掌握、中药配伍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中药应用后发生医疗事故的机率会大大增加,阻碍了中药的推广。

1 整体观念

1.1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这一观念始终贯穿于中医对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1.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虽然是由若干不同的脏器和组织所组成,然而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各脏器和组织之间,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在组织结构上,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六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如肝与胆相表里,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等。在生理功能上,不同脏腑虽各有其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几个方面协调统一,共同维持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在病 理情况下,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和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如肝火上炎可见面红目赤,肝血不足可导致视力减退,就是因为肝的经脉上行连目系,即肝开窍于目。正是由于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这种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来推测体内脏腑病变,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例如,临床上常用清泻肝火的方法治疗暴发火眼,用补肝养血之品治疗雀目等病证。

1.3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因素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自然。当这些变化超越了一定的范围,便会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应”。例如季节气候,春夏温热,阳韦大气升发,故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以散热,脉多浮大;秋冬寒凉,阳气收藏,故人体腠理密闭而少方汗,脉多沉小。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人体早晨阳气初生,运行于外;至中午最盛,推远 动着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傍晚、入夜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们休息。地理环境方面,如我国南方揭 偏于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偏于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当人们易地而居时, 环境突然改病 变,初期多感不适,需经过一段时间,方能慢慢适应。同时中医学认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古人提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人类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自然界的变化过于剧烈,超出人体适应调节的范围,就可能发生疾病。加之季节、环境等因素具有不同特点,因而受其影响所发生的疾病也有差异。

2 中药的不良反应

2.1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用药的安全性,专门成立机构对中药不良反应加以监测。中药不良反应;指合格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中药学中,将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统称为不良反应。副作用,指在正常用药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这些作用是其药理作用的一部分,般反应轻, 停药后容易消除。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对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造成破坏。

2.2影响因素

中药毒性的有无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无毒的药物。作为中药的性能,毒性应当具有普遍性。药物毒性的有无、大小,主要取决于用量;中药的品种、质量(产地、采收、贮存影响质量)、炮制、制剂、配伍、给药途径、服药方法、用药是否对证、患者个体差异等,也是影响药物毒性反应是否发生的因素。总之,应当树立“有毒观念,无毒用药”思想,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中综上,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是从寒热、补泻散敛、作用部位、作用趋向等角度表达药物等药效特性:而毒性则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特性。针对药物而言,其分别表达了定寒热、定能、定位、定向、定安全等特征。目前,仍然将这5方面的内容视为中药理论的心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迄今为止,利用中药性能认识药物作用,以指导临床用药仍具有一定意义。中药用于临床能否发挥理想的治疗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某些环节对中药品质的影响,如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炮制及贮存等要素,会影响中药材的活性成分,直接影响中药的内在质量,进而影响临床的安全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医者在用药过程中,处方的配伍是否合理、用量用法是否正确规范、辨证是否正确、疗程是否恰当等合理用药问题。

3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饮食的禁忌,称为饮食禁忌,民间又叫“忌口”或“食忌”。服药食忌的原则是凡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的食物以及对患者病证不利的食物,均属禁忌范围。一般,患者在患病期間,消化功能减弱,故对生冷、辛辣、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应当避免食用。服用含铁类药物(皂矾)忌与茶同服,以免降低药效;服绵马贯众应忌油,以免弓起中毒。某些饮食对某种病证不利或会加重病情,应慎用或忌食。如胸痹(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应忌过食肥肉、脂肪、动物肝脏、酒等肥腻、刺激性食物;痛风患者,忌饮啤酒及过食含嘌呤高的高蛋白食物(如鱼、蟹、牛肉、豆制品等);糖尿病患者,忌过食含糖分过高的食物;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坚硬等食物;皮肤瘙痒、疮疡等患者,当忌食虾、鱼、蟹等腥臭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寒证忌服生冷食物;热证忌服辛辣温热和油腻食物。 此外,某些药物对某种病证不适宜应当避免使用,即为病证用药禁忌。凡是药不对证,药物功效不为病情所需,使用之后都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属用药禁忌范畴这部分内容多见于常用中药各类使用注意中,如寒证忌用寒谅药,以免雪上加霜;实热病证忌用温热药,以免火上浇油;表虚自汗、盗汗,忌用发汗药,避免加重出汗而伤阴;气血虚脱之神昏,忌用辛香走窜的开窍醒神药,以避免正气更加耗散;出血过多而无瘀滞及妇女月经量过多者,忌用活血作用强的破血逐瘀药,等等。

4 临床中药师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确保中成药有效使用 每种中药都具备其特殊的疗效,且中药剂量细微的变化,也会对药效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中药师在分析患者的病情后,制定出科学的用药方案,进而发挥出中药的疗效。如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中药师可开具补益扶正的药物,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力,达到保护患者骨髓的目的。但是像紫河车和鹿茸类中药则因其具备诸多的活性成分,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因此,医师在开具补益扶正的中药时,需避开以上药物。由此可知,中药师在分析不同中药的应用案例时,可总结不同中药的特性,尽量发挥出中药的疗效,为医师提供更安全的用药建议。

5 临床中药师与临床中药学之间的联系

临床中药师与中药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均不能独立存在。中药师积极参与医院的中药实践,目的是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减少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药师需持续丰富自身的中药学知识,进而帮助中药学走向国际,为更多的人服务。我国的中药学应用起步晚,并且中药师存在与重要工作完全脱离的问题,故医院在自身机制完善的过程中,需将中药学和中药师的作用真正彰显出来,进而促进中药学的向前发展。同时医院需要设置符合实际状况的考核模式,使临床中药师能通过考核获取正确、公正的评价,同时考核内容需包括基本的中药学知识,并含有临床实践方面的知识,尽量体现出中药师思维的灵活性和处理问题的机智性。

6 结论

中药在我国的医疗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在医疗界占据的地位也比较特殊。中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师,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药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其不但在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工作中担任重要职责,而且在推广中药学、宣传中药的利弊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知,临床中药学及临床中药师在医疗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药师需在熟知中药学的基础上,挖掘出中药的更多优势,进而促进我国传统医疗技术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合理应用联系中药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巧服中药少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