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中“生态廊道”沿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

2018-10-21吕振燕马正良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吕振燕 马正良

摘要:传统村落承载着发展经济、传递文化、促进生态和谐的重要功能,本文对浙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廊道;旅游开发;一村一品

传统村落是一种特殊却又非常普遍的文化实体,历史悠久并拥有较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它不仅仅是一种集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组织,更是创造与延续这些文化遗产的世代居住者的栖息之所。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文化积累,传统村落已成为地方历史与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浙中“生态廊道”是金华重点打造的“三大廊道”之一,以金华江流域干支流为脉络,贯穿于金华江全流域,东起磐安、西至兰溪,面积大,范围广。浙中“生态廊道”把金华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等美丽景观连接起来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如何保护和发展沿线传统村落,挖掘旅游资源,彰显“一村一品”特色,带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生态廊道”沿线传统村落现状

(一)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突出

金华市传统村落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列浙江省前列。截止2018年1月,全市共有139个市级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53个,省级传统村落64个。在这些村落中,拥有无数精美绝伦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规模大、数量多、类型齐全,村落选址与格局体现中国古代生态建筑思想。浙中地区是浙江省村落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炼火、婺剧、道情、等诸多特色地方文化与民俗风情,村落至今仍保留着特色民间生产工艺和技术,沿续着独特的乡间礼仪习俗。

(二)传统与现代化结合程度较高

浙中地区的传统村落受到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现代化水平较高。大部分村落有统一的自来水供应,有独立的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但也有传统村落因为拆旧建新和无序建设导致历史环境被破坏,部分火险隐患突出,古建筑已经数度毁于火災,现木结构建筑内部除少量重要建筑外,其余均未配置必要的消防设备。

(三)保护发展工作重点仍在物质环境方面

由于物质载体比较具象,所以,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主要还是对山水环境古树名木民居祠堂这些的保护,以及供水防灾医疗教学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上面。对物质环境的工作,又是重美化,轻修补。

(四)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金华市的传统村落建设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特别是2017年金华市启动“浙中生态廊道工程”后,传统村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特有的民俗风情使传统村落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经过几年的努力,管头村、梓誉村、诸葛村、雅湖村等一大批传统村落已经成为旅游热点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二、生态廊道沿线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

根据住建部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境内共有传统村落401个,每个地县市几乎都有分布。金华地处浙中,临界台州、衢州、绍兴、丽水等城市,传统村落同类竞争异常激烈。浙中地区传统村落大都依靠古建筑、自然风光加农家乐的形式,如寺平村、武义山下鲍村、金东区山头下村、磐安县管头村、浦江新光村、永康后吴村、兰溪诸葛村等古建筑都是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旅游资源相似,旅游差异性小。

(二)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传统村落的主体是村民,祖祖辈辈创造了地方文化并代代相传。本土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但村民由于世代生活在村里,难以洞察自身文化的优劣,分析、审视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传统村落潜在的价值。随着文化水土流失越来越快,熟悉历史文化的老人纷纷离世,而年轻一代热衷于外面世界,并不注重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修缮时需要按照原来的形状,需要专业的古建修复公司进行修缮。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时间。当前政府大力支持乡村建设,部分村为尽快落实,会在短时间内进行仿古建造,这极大破坏了传统村落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保护经费缺乏,传统建筑保护不到位

传统村落中的古建大多都为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残破严重,亟待抢修。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但由于传统村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环境暂乱、基础建设不完善,传统建筑保护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资金需求量大,政府拨款有限的保护资金难以解决村落众多的问题。其中传统建筑的修缮更是需要专门从事古建修复的企业来完成,由于古建数量众多,目前投入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省级文物保护等级别较高的古建筑修复,覆盖面小。

(四)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体,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要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进行。但是现阶段大多数的古村落文化遗产集中在古建筑、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化遗产不具有固定的、静态化的传承载体,而是需要依靠传承人以接力的方式将文化延续下去。然而由于村民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缺乏重视以及保护意识,外来文化又不断涌入,村落居民的消费理念等发生巨大改变,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村民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趋于模糊,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降低,从而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与村落文化的流失。

(五)格式化的旅游模式

不可否认,旅游是保护发展传统村落重要手段,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带来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文化旅游业兴起,传统村落居民会逐渐意识到村落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然而,对于村落的旅游开发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对传统村落整体认识不足,存在盲目开发以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对于传统村落的开发主要还是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文化旅游开发尚浅,传统村落整体发展水平需要提升。更为严重的是,在发展传统村落旅游过程当中,缺乏对村落独特文化内涵的挖掘,盲目抄袭媒体上宣传的“成功案例”,生抄硬搬某个模式,如丽江,乌镇等。大力发展民宿、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城批发的旅游产品、喧嚣的酒吧配套。

三、生态廊道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措施

(一)挖掘村落文化,提高村民认同感

习近平主席说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需要尽可能保护好承载乡愁记忆的家园。什么是“乡愁”?村口的大樟树、小巷的青石板、荒废的古井、严肃的祠堂,这些能够勾起村民强烈归属感的具体的东西。保护古村落及村落文化除了具化的物质方面的保护,还包括对村落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如家风祖训、生产生活习俗等。通过对古村落及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将传统村落的生机、灵气和乡愁代代传播下去,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加强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调查记录传统村落文化,辩证地看待民俗文化,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批判继承。村落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就是祠堂文化,而浙中地区是浙江省村落祠堂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传统村落多以血缘群居,祠堂文化根植于乡土文化,根植于村民的生活,我们需要辩证地引导它。另外加强对民俗文化和封建迷信的有效辨别,以宽容、严谨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实现对村落文化的批判继承。民俗活动是村落发展的动态变迁史,记录着古人生活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时应注意保持和继承健康的地方民风民俗,恢复当地节日习俗,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其中,丰富村民日常活动,提高村民对村落文化的认同感。

(二)传统村落旅游之所以会有市场根本是因为地方文化

因为你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而过度商业化会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的变质,进使原本富有魅力的文体特色因过于满足游客需要而丧失自身的文化吸力,并导致不同文化的同质化,传统村落旅游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源一旦消失殆尽,必定会影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存续本土独特的文化,旅游只是发挥其价值的手段之一却不是唯一。传统村落旅游应以其价值传播和发挥为出发点,努力通过开发旅游这种方式,给本土文化提供展示窗口,激发村民传承延续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追求旅游帶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保护和发展的原则。

(三)提高社区参与度,激发本土村民文化自觉

传统村落保护主体是村落村民,而本土村民以外的人只不过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推动者。为什么会出现村民需求与保护传统之间的难以融合?因为政策决策者和保护主体错位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当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讲座,提高文化认知,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加强村民自身文化认同感,激发村民自主保护意识,让村民自发对村落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在制定保护和发展政策时,要加强与村民沟通,提高社区参与度,充分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和决策的大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村民对村落历史与文化的自觉,主动保护与开发村落文化资源。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是政府、专家和村民共同合作,村民只有知道自己拥有的文化价值,才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与保护传统建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四)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与固定的、静态的物质文化传承载体不同,非物质文化是需要依靠传承人以接力的方式将文化延续下去。当前非物质文化大多依靠老一辈对新一辈学徒进行亲自传授,方式传统,形式较为单一,需要更为系统、完整的手段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进行引领。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与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村落人口空巢化等问题不断出现,年轻一辈对传统文化秉持否定与怀疑的态度,已丧失对村落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能力与希望,传承对象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大幅度下降。失去了年轻一辈传承者的支持,也就使得非物质文化丧失了生存活性。加强传承人保护与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内涵、发展过程、工艺制作等宣传力度;提高年轻人的重视程度以及喜爱程度;重视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建立相应保护政策,给予一定物质鼓励,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与传承工作环境。

(五)深入挖掘,一村一品

浙中生态廊道古村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金华婺城区寺平村,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风格,砖雕工艺十分精湛;兰溪诸葛村,村内建筑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范;汤溪鸽坞塔村属丹霞地貌,自然景观优美,其中80%村民属畲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村。生态廊道沿线传统村落应该根据自身文化内涵,积极利用自身已有资源,深挖每个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底蕴,彰显“一村一品”特色,开发更多让游客体验的活动,丰富旅游的附加值,树立当地的旅游品牌。

(六)抱团取暖,打造共同旅游品牌

在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独树一帜,必须有效整合古村落旅游和周边景点旅游。生态廊道沿线传统村落应该充分利用廊道优势,融入水乡元素,挖掘文化底蕴。在保护和发展本村落的同时,加强与周边传统村落的合作,打造一个浙中古村落旅游的整体品牌和形象。政府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传统村落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特色进行差异化设计,突出每个村落的特点,徐成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同时要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金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将浙中地区零散的传统村落连成一片,给浙中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经过努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我们应当通过优先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抢修濒危建筑,把有文化记忆的人和物质载体留住;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而具体的挖掘和解读;开展乡土教育,重塑村民文化自信;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记录和弘扬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传统村落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邱耀.浙江传统村落祠堂文化传承研究[J].学术论坛.2017(7):91-92.

[2]孙以栋,许晓娴.乡村旅游视域下浙江兰溪芝堰村空间营造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4):175-176.

[3]黄亦丹.浙江丽水松阳县杨家堂村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11):35.

[4]李华东.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要慎重[J].今日民族,2016(7):52-53.

[5]宋宋.基于区位的浙东古村落旅游竞争合作开发模式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