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问题

2018-10-21邓小华

当代旅游(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高校

邓小华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提出了加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校众多专业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承担着为我国的工商管理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了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高校也随之加大了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推进了人才培养的进程。但是,尽管大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在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结构体系上都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以寻求工商管理专业新的发展途径,为社会和市场培养出适合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市场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一)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创新型的新社会,知识与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经济特点,使得某些科技成果垄断了整个市场。当前的形势迫切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来开拓出自己的产品,打击商业垄断。对于一个企业来事,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从而改进自己的产品,才能取得稳定的、长远的发展,可以说,创新能力是一个公司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行业相关特点

工商管理这一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很好满足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行业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入,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

(三)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当前的社会条件变得更好了,而学生的承受能力却有所下降,尤其是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或者就业失败等情况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都还有待加强。很多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很容易收到各方的影响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决断,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难处理。

(四)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工商管理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这类工作更加强调就业者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一般而言,毕业生需要90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这一工作方式,而在这90天里,学生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机交往问题。学生很难与老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对此,高校应该针对这一情况,着重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

(五)冒险精神和成功的欲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依然如此,大多学生都将公司的高级经理人或者部门第一负责人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自己的冒险精神和求胜欲。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在却缺乏冒险精神和求勝欲,高校应该对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合理

我国的传统教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重理论轻实践,这一不合理现象至今都影响着现代教学,如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高校与教师都过分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具体社会实践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真正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理论与实践中无法找到二者的联系,无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由此形成的培养目标也非常不合理,亟待修改和完善。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培养目标的不合理,继而造成了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在课程体系中,课程比例失调,如理论课程居多,实践类课程寥寥无几,甚至有的高校未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大部分高校的理论教材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教材版本更新的不及时,很多理论成果还停留在多年前的发展水平。此外,校企合作开展的不够深入,企业与高校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二者都忽视了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三)培养方式滞后

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高校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有待完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没有认清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误认为教学应该“先理论后实践”,强调理论知识先于社会实践,但是理论与实践是共同发展的,二者在同一过程中相互促进、且不存在先后的关系。第二,有的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但是有的高校却过度重视社会实践的培养,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数量大大减少,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寸步难行、屡战屡败,并且学生在参与大量的社会实践之后将会丧失参与热情,不利于后续社会实践的参与。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科学定位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和相应的专业教师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科学的定位,重视实践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高校可以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实现创新与改革,从而建立起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快课程改革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改革进程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对课程进行创新性的改革,首先,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类型丰富的课程,实现专业课程的多样化管理,如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学课程、管理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等,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对相关的专业知识都能有所涉及。其次,高校应该设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程比例,实现双管齐下。

(三)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转第111页)

(上接第103页)

我国各行业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公司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高校的发展同样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因此,高校应该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实践型、专业型人才,满足企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结合高校的實际情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公司管理岗位的要求,并以此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不仅是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为获得长远发展所采取的必然措施。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加者,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高校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①改善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加强与公司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产教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缝隙。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引进外来优秀教师,吸收经验丰富和技能扎实的优秀教师,增加教师队伍的活力与生机,或者邀请外来优秀的学者举办教育知识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巩固教师的专业技能,促使教师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教学技能。

(五)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社会新形势采用的新的发展模式,较好的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是高校发展和社会企业发展的共同选择。对此,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高校应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与社会企业联系,为学生赢得相应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前往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和锻炼,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适合的专业性对口人才。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也应该为加强校企合作开设一些绿色通道和福利政策,调动高校与企业的参与热情,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校企合作适当的制度保障。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政策的制定,切合自身的实际利益,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生产的最大效益;同时,企业还可以从这一合作模式中获得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充实企业的人力资源。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立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纳税,2017(13):44.

[2]张敏.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改革[J].黑河学院学报,2016(5):113-114.

[3]张娴,张静珊,钟诗宇.浅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3):249-250.

[4]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人才高校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