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018-10-21刘志鹏
摘要:大大众文化的发展受到大学生的日益关注,因此大众文化严重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其中也不乏一些消极因素。但当前要想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吸融合大众文化中先进的成分构建较为喜闻乐见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大众文化;强势;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内容体系
在新常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当代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要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就要不断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转变。
一、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工作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把思想政治中的理论和知识主观地讲述给学生,至于学生对讲课内容是否理解、理解多少、感不感兴趣则很少过问,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灌输多了,对于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变少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少,这种纯粹的与社会实践脱节、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非常普遍,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只是把思想政治当作一种理论课程来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启发,大学生也只是把它当作理论课来学习,忽视了其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升华道德品质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步伐也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还存在与新常态不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把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材使用上,还存在落后于社会发展实际的情况,高校老师的知识储备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没有跟上时代,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还是为学生讲述过时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社会发展现实不统一的情况不断地出现,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这种理论课产生了厌倦和排斥的心理,更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了。同时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性强、偏重于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与实践结合,无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因此这种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高校的科学研究、知识传承、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功能都是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展开的,也就是说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以育人功能为核心。但是在高校改革发展的历史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重视理科轻视文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提升还不是很明显,存在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象。现在我国的高校受到行政体制的束缚严重,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在高校也出现了功利主义教学的现象,不少老师为了晋升进行学术造假,或者为了经济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外出代课讲课上,忽视了对本校学生的教育,这些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产生了矛盾,也让广大学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产生了质疑。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出政治性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把政治性内容的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是政治性内容和生活性内容相耦合,把整体性、局部性的宏观教育内容与个别的、具体的微观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政治性内容的生活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除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外,还要将人文精神、竞争观念、国际意识,以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范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内容和生活性内容相整合,并注意引导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把握是非善恶、爱憎苦乐、成败得失,激烈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解决方向原则问题又解决个人现实问题,既有原则高度又有教育力度,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生活性内容的政治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当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说用生活性内容代替政治性教育内容,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融于生活的各个环节,根据教育对象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开展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一切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首先必须努力达到与“一定的社会要求”相符合,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要求其具有稳定性。如果教育内容变化无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会失去公信力,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所制约,“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时代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的辩证统一。稳定性的教育内容并不排斥时代性内容,而恰恰需要時代性内容不断更新、充实;时代性的教育内容要服务于稳定性,确保在教育目标上不发生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對现实的理解和对思想的引导。“通过人类历史可知,任何有价值的建树、文化意义的肯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现实理解和理想引导的结果。”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生产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场经济体系、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但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娱乐性的特征使部分教育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盲目追求和时尚消费的倾向,甚至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漠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主流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具有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教育者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引导大众文化朝着健康的文化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理论的科学性与理论自身并没有必然的、永不改变的关系,这种联系应该是辩证的。当理论符合与社会实际状况时,它就是科学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注重以人为本。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以主流文化价值引导大众文化,促进大众文化主流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的反映,又是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国民的精神纽带,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大众文化领域存在的一些无序、失范现象,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规范作用,引导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使民众在参与、接受大众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主流文化的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予以认同,从而形成文化合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大众文化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实现主流文化大众化。
任何对大众文化不屑一顾、全盘否定或者一味迎合、赞扬的做法都是有偏颇的。作为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征,要进一步增强它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只有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扎根于大众文化之中,实现主流文化的大众化,才易于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寓教于乐的思想,在传播主流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大众文化多样化的形式,从而增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引导教育对象通过亲身体验、内心感受,实现在教育中娱乐、在娱乐中塑造价值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作者简介:刘志鹏,1985年生,男,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平民.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崔玉平.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35):50-51.
[3]廖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张大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前沿,2013(1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