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渗透国学教育的研究

2018-10-21邢海艳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0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品德与社会新课标

邢海艳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国学经典浓缩了各时代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孕育了无数先贤圣哲,对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新课标;品德与社会

国学的内涵,广义上说凡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国学,国学经典就是国学中的精华。国学经典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流派众多,具体有:弟子规派,论语派,道德经派,诗经派,易经派。各学派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挖掘国学经典的现时代的教育意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的指向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国学经典的时空跨度大,因年代的久远,内容与现时代有所脱节,有的己失去现时代的意义。从这点来看,选材、导读应与现实相结合,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内容与标准相结合,对经典的现时代意义解读至关重要。

一、国学经典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意义

1.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新课标本着“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的原理设计,因篇幅所限,社会生活中的因素在教材中取材有限。国学经典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做人经验与智慧,加之典籍丰富,可以根据需要广泛取材,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拓展了品德教育资源。

2.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少年儿童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弱,任何知识点的传授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不能急功近利,重在培养文化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国学经典逐渐的熏陶学生幼小的心灵,一味地灌输会起反作用,得不偿失。

3.经典中的德育内容既丰富,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在实际当中的运用。经典中的德育内容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重在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可操作性强,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格言警句淺显易懂,寓意深远。

二、国学经典在教学中具体渗透

1.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教育契合点: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渗透形式,德育课说教多,比较枯燥,对日常生活的具体案例涉及较少。国学经典中的德育资源非常丰富,有针对性的取舍,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诚信教育方面,课程《诚信是金》,对应的国学经典内容有:

曾子杀猪;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者天之道也;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等。

(2)感恩教育方面,课程《我们的生命》《让爷爷奶奶高兴》,对应的国学经典内容:二十四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3)行为教育方面:课程《学会拒绝》,对应的国学经典内容有:

弟子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等

经典的运用恰当与否,取决于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准确认识,有针对性的取舍,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要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对国学经典的鉴赏能力,选取国学经典积极的因素,在备课授课时自然的渗透,不着痕迹。

2.在课前进行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都与国学经典一一相对应,为使国学经典教育常伴学生们同行,在课前导读中诵读经典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提高了记忆力,为今后的理解和转化为行动树立牢固的基础。

利用课前五分钟,教师指定具体的篇幅齐声朗读经典。国学经典词句精炼、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亲和力,学生们耳濡目染,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曾国藩曾说:人的气质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唯有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诵读经典活动贵在持之以恒,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新课标制定的课程是主线,诵读经典是有益补充。

3.特色主题活动。

(1)校园文化墙:人文素养单纯的靠枯燥的说教是难以教成的,校园文化墙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载体,以特有的表达形式,把所要教育的内容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精神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2)言行规范评比活动:为把国学经典的学习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规范素养,言行规范模范生的评比活动不失为一个有益的举措。根据新课标及国学经典的道德伦理内容,具体细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表,制定变量,设立班级检查员,对全班同学一周的行为规范进行观察,记录,每周汇总,每月评比,评比结果板报上墙,接受全班师生及家长的监督,有利于褒扬先进,督促后进。当然任何的行动都要有个检查反馈的过程,在评比过程中不断优化行为规范变量,把行为规范评比活动引向更高的一个层次。

(3)给爸爸妈妈讲经典:该设想的初衷是一种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只靠学校的传授不足以巩固己有的学习成果,课外的补充是很有必要,把课堂中学习到的国学经典在家里复述一遍,可以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所学印象。

(4)朗读经典竞赛: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营造勤奋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兴趣,培养能力,举办国学经典朗读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且有的学校己经开展此项活动。

竞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分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组合等,不定诵读指标,培养诵读兴趣,且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活动的展开旨在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勉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财贵.寻回古典智慧,开拓中华未来.参考消息[N].2000年4月21日

[3] 傅根跃,陈昌凯,胡优君.小学儿童集体主义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2(5)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安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品德与社会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